舌尖上的非遗:马家烧麦的传奇之旅

在沈阳的美食版图里,马家烧麦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从 1796 年回民马春创作出这道美味开始,它便在时光的酝酿中愈发醇厚,历经六代人的坚守,走过两百多年的岁月,不仅成为了沈阳人舌尖上的念想,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马春当年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车上的铁锅冒着热气,刚包好的烧麦在笼屉里渐渐鼓胀。他一边麻利地捏着面皮,一边招呼着路人,那股子牛肉的鲜香混着面香,让不少人循着味就围了过来。1828 年,马春的儿子马广元在小西门外的拦马墙租下两间板房,挂上 “马家烧麦馆” 的招牌,这道街头小吃终于有了固定的家,也慢慢在沈阳城打响了名号。

马家烧麦能火两百多年,靠的是实打实的手艺。选牛肉就得挑腰窝、紫盖、三叉这三个部位,肉质嫩得能掐出水,剁碎后用清水浸煨,再拌上秘制调料,这 “墒水馅” 工艺是祖传的秘诀 —— 馅料松散却多汁,咬一口能鲜到舌尖发麻。

做面皮更是讲究,开水烫面后掺上大米粉当扑面,擀出来的皮薄得能透光,却韧劲十足,包的时候师傅手指翻飞,拢出的烧麦像朵含苞的牡丹,只留个小口透气,蒸好后透着里面的肉馅颜色,看着就勾人食欲。蒸制时火候拿捏得丝毫不差,多一分则皮软,少一分则馅生,刚出锅时热气腾腾,面皮柔韧,肉馅鲜嫩,汤汁在嘴里爆开的瞬间,香味能绕着舌尖转好几圈。

这道美食还曾得到不少名人的青睐。张学良将军的副官张佩汉常来光顾,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不仅爱吃,还帮马家烧麦解决过店面的难题。如今,马家烧麦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馆子,挂满了 “中华名小吃”“沈阳风味名品” 的牌匾,成了外地游客来沈阳必打卡的地方。

第六代传承人田雨森接过了接力棒,每天凌晨四点就去市场挑肉,非得是新鲜宰杀的牛肉才入得了他的眼。他守着 “现包现蒸” 的规矩,坚决不做速冻产品,说:“老祖宗的手艺,就得吃这口热乎新鲜的。” 从肉馅调配到面皮擀制,再到笼屉上的火候,他样样亲力亲为,就怕哪一步出了差错,砸了马家的招牌。

在马家烧麦馆里,总能看到食客们捧着笼屉趁热吃的场景。老人带着孩子来,念叨着 “这味儿跟小时候一样”;年轻人边吃边拍视频,说要让外地朋友看看沈阳的非遗美食。热气缭绕中,这笼烧麦早已不只是吃食,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把两百多年的故事和匠心,一口口传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