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热闹的集市或街边,那些色泽诱人、口感独特的小吃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你可能想不到,一些看似普通的食品中,可能隐藏着对健康极具威胁的硼砂。硼砂究竟是什么?它在食品中为何出现?对我们的身体又会造成怎样的伤害?今天,就来深入探讨一番。
硼砂,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原料,在玻璃制造、陶瓷生产、洗涤剂配方以及杀虫剂制作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食品加工的灰色地带,硼砂却被一些不法商贩视作 “秘密武器”。2008 年,国家已明确将硼砂列入严禁添加到食品中的名单,可在利益驱使下,违规使用现象依旧屡禁不止。
为何硼砂会被非法用于食品中呢?这源于它对食品特性的 “神奇” 改变。硼砂能够显著增强食品的弹性,让食物口感更筋道,比如常见的凉皮、水晶饺、爆浆丸子等,添加硼砂后会变得格外 Q 弹;它还能延长食品保质期,使食物能在货架上保持更久的 “新鲜” 模样,并且让食品外观更具光泽,吸引消费者购买。但这份 “诱人” 背后,却是对健康的严重侵害。
根据《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硼砂及硼酸类物质严禁用于食品制作。研究表明,硼砂进入人体后,经代谢转化为硼酸,而硼酸会干扰神经系统正常运作,损害肝肾功能,对生殖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摄入含硼砂食品,易引发慢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甚至肝区隐隐作痛。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诱发肾功能衰竭,降低精子质量,对胎儿发育造成异常,增加生育畸形风险。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对硼砂的耐受性远低于成人。他们的肝肾等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代谢功能较弱,即便只是微量摄入硼砂,也可能引发急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曾警示,每公斤体重摄入 1 克硼砂,就可能危及生命,而在非法加工的食品中,硼砂残留量往往远超安全标准,儿童健康面临极大威胁。
硼砂还有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蓄积性。即便短期内食用含硼砂食品后,身体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但长期反复摄入,硼砂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如同埋下一颗 “定时炸弹”,直至某一天,身体各项机能因毒素累积而出现问题,此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病因与日常饮食相关。
除了食品领域,生活中还有其他物品可能含有硼砂,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前几年风靡一时的 “硼砂起泡胶” 便是典型例子。这类手工胶在制作过程中常使用硼砂水调和,孩子们在玩耍时,若不小心误食,或接触到手上破皮的伤口,硼砂便会趁机进入体内,引发中毒反应。可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其中危害,还以为只是普通玩具,无形之中让孩子置身于危险之中。
面对硼砂带来的诸多隐患,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防范呢?购买食品时,要尽量避开那些来源不明、无正规包装标识的散装食品,尤其是街边摊现场制作的手工食品,它们的制作过程和原料来源难以把控,硼砂违规添加风险较高。仔细查看食品成分表也至关重要,若发现成分表中有 “硼酸钠”“硼酸盐” 等可疑字眼,或者成分表信息模糊不清,就要谨慎选择。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加强对儿童饮食管理不容忽视,教育孩子不要随意购买没有质量保障的 “网红食品”“三无零食”,从源头减少硼砂摄入风险。一旦怀疑食用了含硼砂食物,应立刻停止进食,尝试催吐,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同时保留剩余食物样本,方便医生检测确认。
从社会层面来看,监管部门也在持续发力,加大对硼砂违法添加行为的打击力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多次发布相关抽检通报,曝光了一批不合格产品,涵盖熟食制品、糕点类、凉皮等多个品类。但从通报结果来看,硼砂违规添加问题尚未得到彻底根治,这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巡查,提高抽检频次,拓宽抽检覆盖面,对违规商家予以严惩,形成有力震慑。
在传统中医理念里,硼砂被归为 “有毒之品”,仅可外用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疮疡等,且外用时也强调不宜长期使用,内服更是要万分谨慎。古人早已认识到硼砂毒性,如今却被不法商贩滥用在食品中,实在违背医理与道德。
健康是无价之宝,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精心守护。面对可能含硼砂的食品和物品,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被 “口感诱惑” 和 “新奇外观” 迷惑。对于儿童、老人、孕妇等身体较为敏感的人群,更要特别注意饮食安全。若怀疑自己或家人长期食用过可能含硼砂的食品,不妨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肝肾等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健康损伤进一步恶化。记住,每一次理性的选择,都是为健康积累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