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小米汽车工厂:76 秒一辆车的 “智” 造奇迹背后

6 月 16 日,北京小米汽车工厂的体验中心内,参观者们正饶有兴致地了解 SU7 汽车的各项性能。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新华社北京 6 月 16 日电 题:76 秒一辆车的诞生:在小米汽车工厂见证创新加速度
新华社记者陈芳、温竞华、陈旭

在京郊的午后阳光下,一座占地面积超 70 万平方米的银灰色巨型厂房格外醒目,其面积相当于 100 个足球场大小。这里便是小米汽车工厂,一个不断刷新我国车企生产纪录的创新之地 —— 每 76 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此下线。走进车间,一股蓬勃的创新脉动扑面而来,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汽车工厂更智慧、更柔性、更绿色的新气质。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生产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生产逻辑,让参加 “活力中国调研行” 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深切感受到,汽车制造业正加速迈入智能时代。

6 月 16 日,北京小米汽车工厂的车间流水线上,机器人正有序作业。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推开压铸车间厚重的隔音门,一台 9100 吨的一体化压铸机映入眼帘,它如同一只钢铁巨兽,正将炽热的铝合金溶液注入模具,奏响充满生命力的 “智造” 韵律。车间工程师介绍道:”传统后地板件需要 70 多个零部件焊接,如今通过这台全球领先的压铸设备,一次就能成型。” 这不仅体现了汽车制造业挑战技术高峰的勇气,更展现了其雄厚的实力。

漫步车身车间,最令人惊叹的不是单个机械臂的飞舞,而是超过 700 个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协同作业,它们各自忙碌却又配合默契。”嗒、嗒、嗒”,机械马达的低鸣与气动工具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在 200 多道关键工序中,自动化率达到了 100%,展现出高度的智能化生产水平。

6 月 16 日,参观者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的科技展厅,了解小米汽车的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结构。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安全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小米汽车工厂,记者看到了一套严谨的质检流程:大压铸件成型后,会像人在医院体检一样,接受 X 光机连拍 28 张片子,然后通过自研的 AI 质检技术代替人眼进行识别,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了几十倍。技术工程师表示:”哪怕是 0.01 毫米的偏差,系统都会触发警报。以前靠老师傅的手感判断,现在靠精准的数据说话。”

6 月 16 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的媒体见面会上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回顾 2021 年 3 月,小米宣布造车时,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手机厂商跨界进入汽车领域,小米能成功吗?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为梦想而战,不怕失败!”

创新往往需要一股坚持不懈的精神。小米从底层核心技术入手,自主研发核心材料,严格把控安全关,用心打造每一辆车。仅仅 14 个月,小米就交付了超过 25 万辆车。更令人瞩目的是,小米 SU7 Ultra 量产车在德国纽北赛道上跑出了 7 分 04 秒 957 的圈速,成为纽北赛道史上最快的量产电动车,展现了与全球最强对手比拼的实力。

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到智能工厂、新能源汽车、自研芯片,在硬核科技新赛道上,如何实现 “从 0 到 1” 的跨越?

6 月 16 日,参观者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的科技展厅,了解小米汽车的摩德纳平台架构。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在雷军看来,持续的创新投入至关重要:”我们坚定秉持 ‘ 技术为本 ‘ 的铁律,过去 5 年投入超过 1000 亿元用于研发,在很多核心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 5 年,我们计划再投入 2000 亿元,继续向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高峰冲刺。”

创新并非低水平的重复。”过去 5 年,我们坚定推进高端化战略。” 雷军表示,面对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小米坚持长期主义,不断提升硬核竞争力,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与产业链伙伴一同在大市场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小米在北京这片创新沃土上已经成长了 15 年。

6 月 16 日,参观者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的科技展厅,了解小米超级电机的技术特点。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15 岁的小米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 雷军感慨道。北京良好的 “软” 环境支持和有力的 “硬” 政策支撑,孕育了一批像小米一样的创新企业,让它们能够在新赛道上不断前行。

数据显示,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 6 年保持在 6% 以上。同时,北京持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截至 2024 年底,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 1 万家,总营收突破 1 万亿元,国家级 “小巨人” 企业数量突破 1000 家。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经过 10 多年的长期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今年 5 月,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 3 纳米旗舰处理器 “玄戒 O1” 正式亮相;今年 6 月底,小米汽车首款 SUV 车型 YU7 也即将正式上市。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我们既要让广大消费者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也要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奔跑,让世界看到中国 ‘ 智’ 造的新高度。” 雷军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