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妈常说:“小暑大暑,热得人都快蒸熟了!” 今年小暑恰逢梅雨尾声,窗外蝉鸣一响起,屋里就闷热得像桑拿房。老邻居孙阿姨特别能忍热,天一热就拿把勺子守着冰箱啃西瓜。可前阵子她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当时我们几个在院子里聊天,赶紧送她去了医院。医生询问情况后说,她本来就手脚冰凉,贪凉吃冰瓜,脾胃早就受不了了,难怪总说累。
其实在夏天,阳气不像春秋那样向内收敛,反而浮在皮肤表面。身体里的那点 “火气” 很容易就熄灭了。小时候跟着奶奶去后院摘菜,她总念叨,伏天应该多吃点热的,别老想着喝凉饮。她那套 “驱寒补阳三件宝”,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第一道是毛豆肉丸子汤。刚出锅的毛豆外皮略带绵软,里面的豆仁沙沙糯糯,搭配一颗颗肉丸子,咬起来弹牙还会爆汁!奶奶总说毛豆钾低钠高,能驱散人在夏天的疲惫感,在工地上干活的叔叔伯伯们,回来每人都能喝两大碗,比喝能量饮料还管用。
还没从毛豆肉丸子汤的美味中回过神,就想起了老家的清炖羊排汤。羊排本身性热,炖的时候加几枚红枣,放些白芷,在灶台上用小火慢慢煨着。开锅时,奶白色的汤面上冒着热气,满屋子都是肉香和药香。我爸一坐下就喝两碗,说心口暖和了,连聊天都更有精神。怕上火?奶奶教我,放二两豆腐进去,汤就不腻了。
有时忙得没时间炒菜,奶奶就会煮姜枣茶。一块手指头粗细的姜,几颗饱满的红枣,放进锅里慢慢炖,屋里很快就充满了暖意。端起一碗血红色的姜枣茶,喝一口,感觉胃里像揣了个小热水袋。我实在困倦的时候,索性搅点红糖进去,那甜味真能从嗓子一直甜到心口。
这些食物,都是代代相传的顺应时节的美味。每年头伏一到,我也会跟家里人念叨:“别馋凉的,想有精神还得补阳!” 其实驱寒补阳不只是靠吃,更蕴含着对生活的笃定。一碗热汤、一杯姜茶,都是对身体的呵护,也承载着家人团聚的温情。
明天就是小暑了,你家有没有流传了几代人的熬汤小方子?或者你最念念不忘的夏天家常菜是哪一道?夏天过得很快,趁着这个节气,把健康吃进肚子里,才算是真正懂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