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院内,有一棵 300 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枝叶繁茂,盛夏时节,它宽大的树冠为游客带来阵阵清凉。然而,鲜有人知这棵 20 米高的古树在十多年前曾经历过一次 “大手术”。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银杏树干基部连接着十几条小树根,它们与古树主干相融,为年迈的古树持续输送营养。这些小树根是泰山景区技术人员克服诸多困难后嫁接在古树上的,成功延续了古树的生命。
这棵古银杏的重焕生机只是泰山古树保护的一个缩影。1987 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景区内现存古树 18195 株,涵盖 39 个树种,其中 23 株珍稀古树被列入世界遗产要素,成为中国生态与文化传承的 “活化石”。
古树的背后,是一代代守护者的奉献。几十年来,泰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始终努力,让每一株古树都得到细致呵护,在岁月中延续生命。近年来,泰山建立了一套科学化的古树管理体系 ——“三通七防”。“三通” 即确保古树名木上部通光、中部通风、土壤通气;“七防” 即防土壤污染、防土壤板结、防伤根、防灼伤、防树体倾斜、防风折雪压、防病虫害。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使泰山成为全球古树名木保护的典范。
泰山景区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部部长申卫星表示:“这套体系旨在改善古树名木的光、热、水、气、土条件,优化生长环境,让古树更健康、更长寿。”
古树新生
“人老先老腿,树衰先衰根”,泰山林业保护专家马生平说。他 1985 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果树栽培专业,随后便到泰山管委会工作。
2012 年夏秋之交,泰山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岱庙内的这棵古银杏叶色发灰泛黄,与此时应有的颜色明显不同。经过一系列调研,马生平团队判断是根系出现问题。
次年 4 月,山东农业大学郭善基教授和张泰岩技师等人在古银杏周围种下 21 株 4 年生的银杏苗,采用精准的 “靠接” 嫁接技术,将幼苗根系连接至古树主干,如同为古树做了一次外科手术。
“这些树苗可以看作是为古树安装的生命支持系统。” 马生平说。小树苗成为古树的新根系,以旺盛的生命力为 “老祖宗” 输送养分。当年 9 月,新生叶子就替代了之前枯萎的枝叶。
如今,这项技术也成功抢救了另外两棵有衰退迹象的古银杏。“起初,没人敢在世界自然遗产上尝试这样的操作,” 马生平说,“但看到它们重焕生机,一切冒险都值得。”
引洪护松
位于中天门五松亭前的 “五大夫松” 是国家二级古树,已有 300 年树龄。两株松树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被誉为 “秦松挺秀”,是泰安古八景之一,游人至此,无不驻足凝望,感叹岁月沧桑。
《史记》记载,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登泰山时遭遇急风暴雨,躲到大树下避雨。因感念此树护驾有功,秦始皇赐予它 “五大夫” 的封号。明朝万历九年(1581 年),文学家于慎行在《登泰山记》中记载:“松有五,雷雨坏其三。”《泰安县志》记载,所剩两株又于万历二十三年(1602 年)被山洪冲走。清朝雍正八年(1730 年),钦差丁皂保奉诏重修泰山时,补植了五株松树,其中两株幸存至今,便是如今五松亭前的 “五大夫松”。
由于 “五大夫松” 所在地长期处于山洪必经之路,山间暴雨时,地面流水冲刷严重,对古树破坏极大。“为保护这棵五大夫松,我们把山坡的水引走了。” 泰山林场场长巩恩奎说。2024 年 8 月,古树保护人员克服中天门地形地势困难,在山间增设导流渠和管道,山洪发生时,绝大部分洪水改道,绕过松树区域,使古松不再受洪水威胁。
“这样既保护了古树,也保护了游客。” 巩恩奎说。
楸柏薪传
酷暑时节,在泰山彩石溪育苗基地,身着迷彩服的曹桂萍正在除草。她精心呵护的是泰山珍稀物种 —— 泰山花楸的幼苗。
泰山花楸生长在泰山主峰西北侧的岩石峭壁中,海拔 1120 米,是泰山独有的物种。1984 年,山东师范大学李法曾教授在调研泰山植被物种时发现了它,1986 年,泰山花楸正式被命名。
“这几年母树长势减弱,加上地处悬崖难以繁殖。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这个物种很可能灭绝。” 曹桂萍说。为延续泰山花楸的生存,泰山护林人争分夺秒,近年来,郭慧玲等同志努力突破自然繁育难题,探索出人工采种培育的路子,扩大其生长环境。
每年 11 月,曹桂萍和同事们攀上后山斜坡采种。“种子成熟期很短,时间掌握不准,质量就会受影响。” 由于悬崖绝壁没有道路,团队常需用绳索放下人员才能靠近母树,一整天才能完成采种任务。
“2022 年采集的种子表现很好,幼苗成活率至少 65%。” 她补充道,去年的种子质量远不及 2022 年。
考虑到育苗基地海拔 200 多米,远低于原生地,育苗团队需长期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确保幼苗顺利生长。同时,全年的除草、防动物踩踏等日常工作也丝毫不能懈怠。
记者在基地看到,几十株幼苗已有半米高,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等它们长到五岁、一米高左右,我们将尝试移植回野外,扩大野生种群。” 曹桂萍说,“希望有一天,这些‘孩子’能回到母亲身边。”
距离泰山花楸幼苗不远处,是一排排由千年古树种子培育的幼苗。这是泰山景区建设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实施古树名木育苗工程的一部分。目前,泰山已采集汉柏、唐槐等 100 余株古树名木种子,选择其中 30 株优势木开展后备资源培育,其中 16 株是列入世界遗产要素的珍稀古树。
岱庙庭院中,高大的汉柏已有幼苗相伴。相传,这些柏树是汉武帝植于泰山,至今已有 2100 年树龄,故得名 “汉柏”。最具代表性的是 “汉柏连理”,它有两个树干,同源于一个树根。这棵古柏经历雷击、灼烧等灾害,依然屹立不倒。清代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作画,赞叹其坚韧的生命力。
如今,这棵汉柏树下有许多幼苗环绕生长。“我们秋天采集它的种子,育出幼苗后再栽回来。” 泰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李秀芬指着一株刚种下不久的幼苗说。
2023 年,泰山景区向陕西茂陵博物馆赠送了 8 株汉柏幼苗。茂陵是汉武帝陵墓所在地,赠送汉柏幼苗有 “寻根问祖” 之意。“让 2100 年前汉武帝亲手栽下的柏树后代继续守护他的陵寝,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生命回归。” 李秀芬说。
为凝聚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力量,泰山景区管委会创新推出数字化平台,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民众可通过 “云认养” 方式,与千年古树建立情感联结,参与守护这份珍贵的绿色遗产。
“日复一日,我们精心呵护这些古树。” 李秀芬说,“但付出心血的同时,收获更多。”
她望向那棵高大的银杏树:“您看,四方游客在这里乘凉、驻足仰望,他们眼中所见,早已超越树木本身,能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