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观潮丨田野之上,绽放出无限可能

俯瞰后陡门的 “种地星球” 项目,一片生机盎然。8 月初的后陡门,近 500 亩稻田里满是新稻丰收的喜悦,80 亩向日葵扬起饱满的花盘,160 多棵水杉笔直矗立,被晚霞染成温柔的橘粉色。田埂上,穿着潮牌的年轻人三三两两,把洞洞鞋踩进松软的泥土,还不时举起手机拍照打卡。

“老村长!” 当叶顺虎骑着电瓶车经过,年轻人热情地向他招手。这位退休村干部,因在热播综艺《种地吧》中担任农业指导,成了年轻人眼中的 “网红”。回望三年前,叶顺虎从未想过后陡门会有如今这般热闹。

后陡门,坐落在杭州市西湖区西北角,是三墩镇山联村边缘的一个小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山联村改名为山联社区,村民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靠着租金生活。这片土地,曾经流转给种粮大户,搭过葡萄架、挖过养虾塘,也立过文旅项目的招牌,却游客稀少。四年前,经过耕地保护整治后,由 8 块稻田、6 块荒地组成的耕地静静铺开,等待着新的机遇。

新故事的主角是 10 位少年。2022 年,西湖区企业蓝天下传媒集团推出劳动纪实综艺《种地吧》,从全国挑选出 10 位少年来到后陡门,全程呈现真实的农耕生活。“这群小伙子,真能把地种好?” 看着这些穿着羽绒服、戴着棒球帽的年轻人,叶顺虎心里打了个问号。

令人意外的是,少年们不仅把地种了下去,还坚持了三年。青春与土地的对话,一年比一年深入:种植面积从 142 亩扩大到近 500 亩;耕作方式从传统手工,升级为水培、立体栽培,无人机也 “嗡嗡” 地飞进了田间。今年 7 月,《种地吧》已经热播到第三季,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后陡门也早已火出圈。

节目火了,流量如潮水般涌来。截至目前,《种地吧》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 271 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 317 亿次,讨论量超 2.3 亿条。如何将这庞大的流量转化为 “留量”?2023 年,西湖区与蓝天下传媒集团携手,投资数亿元建设 “后陡门・种地星球” 项目;西湖文旅集团、三墩镇等超过 10 个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一周一会” 解决难题,陆续迈过 50 多道坎,规划打造农文旅融合业态的 “新物种”。

走进约 700 亩的 “种地星球”,黄绿色的水稻、玉米、毛豆错落生长。“这是‘十个勤天’(《种地吧》综艺中 10 名成员的组合名)春天种下的,很快就要收割了。” 西湖文旅集团《种地吧》专班负责人陈敏敏指着一片稻田说。

往深处走,才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早已不只是春种秋收,处处都能看到新场景、新业态。从空中俯瞰,彩色稻田在大地上勾勒出 “种地星球” 的字样;精心设计的稻田迷宫郁郁葱葱,等待着游客前来探索打卡。再往里走,麦芒餐厅、小丰收直播间、小种子剧场、勤天小镇商业街区已经建成。5 月底的一场直播中,龙坞茶镇的龙井茶被搬进 “小丰收直播间”,3 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订单总额达 82 万元。

农文旅业态玩出了新花样。记者走进麦芒餐厅的厨房,热气夹杂着香味扑面而来。负责人蒙嵩和团队正在调试菜单:油亮亮的冰镇酒糟小龙虾、裹着玫瑰花瓣的鹅肝,团队将《种地吧》节目中出现过的小龙虾、玫瑰花都做成了招牌菜。“这道‘龙舟翘嘴鱼’,灵感来自三墩镇的端午龙舟赛。” 蒙嵩指着盘子里弯翘的鱼身说,这些创意融合菜在食客中人气很高。以综艺内容为核心,餐饮、直播、农业、文创等不同行业相互赋能、共同生长。

“‘种地星球’是多面的,它不仅是商业孵化平台,也是科技应用的试验场。” 蓝天下传媒集团董事长郑伟龙介绍,目前包括麦芒餐饮等 14 家品牌企业入驻 “种地星球”,营收已经突破亿元。“我们即将开放农文旅的科技试验场。” 郑伟龙望向窗外交错分布的农田和商业街区,“将来,自动驾驶接驳车、智能萌宠机器人,都能在这里首次亮相。”

乡土文化重塑了新概念。《种地吧》成员王一珩、何浩楠、鹭卓将后陡门音译成 “HOLDOUMEN” 做成潮牌,巧妙地把农耕元素融入设计,比如将农作物元素转化为几何造型,制成配饰上的金属件。“现在来这里打卡的年轻人,一大半都穿着印有咱村名的潮服。” 山联社区党委书记汪国建看着田埂上拍照的游客,言语中难掩骄傲。后陡门的乡土文化没有在城镇化浪潮中褪色,反而以新一代的表达方式,在年轻群体中传播、延续。

6 月底,“种地星球” 试运营,通往后陡门的三条主路车水马龙,排起长龙。山联社区村民的生活也有了新盼头。汪国建朋友圈的照片里,通往后陡门的三条主路车流密集,排成长队。这是 “种地星球” 投用前的压力测试:6 月底,“十个勤天” 在杭州奥体中心举办演唱会期间,足足有 10 万人赶来后陡门打卡。三墩镇顺势推出 16 项涵盖文化风物、特色产品等的资源清单,本地餐食、手作文创摆进了 “后陡门小市集”。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在家门口不仅能卖茶叶蛋,还能提供情绪价值。创业青年董一霏在这里支起 3 平方米的小摊,她和团队设计的 “立方小伴捏捏乐” 挂件,主打呆萌、治愈风格,短短几天就卖了 2 万多元,差点卖断货。

“目前,有近 40 名村民在‘种地星球’上班,精品民宿、萌宠休闲等业态开业后,还会有更多岗位。” 汪国建和叶顺虎漫步在田野旁的勤天小镇,商量着未来的规划。不远处,59 栋沙漠风别墅正在装修,其中的社区集体资产已经完成招商。这两位在综艺中多次客串的 “嘉宾”,打算把镜头里的互动搬到线下。

“要不要试试立夏饭?” 汪国建提议,想起节目里和少年们生火做饭的热闹场景,他指向水杉树的方向,“就在那儿,你烧火,我切菜,让游客尝尝时令的味道!”

远处,水杉树沙沙作响,后陡门的晚霞正绚烂。这片被青春唤醒的土地,正等待着一场更热烈的丰收。

【短评】

农文旅融合,未来值得期待

当 Z 世代的洞洞鞋踏入后陡门的稻田,这场始于爆款综艺《种地吧》的农文旅实验,正以 “青春 + 土地” 的化学反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其创新价值不仅在于流量变现,更在于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激活了沉睡的乡土价值。

10 位少年历时三年呈现的劳作纪实综艺,打破了 “表演式农耕” 的标签。在这里,综艺 IP 成为超级链接器,271 亿次的短视频播放量是流量入口,稻田迷宫、龙舟翘嘴鱼等衍生内容则构成体验支点。这印证了当代农文旅的黄金法则:没有内容赋能的场景只是空壳,而自带叙事能力的土地永远稀缺。

当热烈的青春与质朴的土地,通过劳作纪实互动节目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后,政府 “有形之手” 与市场 “无形之手” 的联动,促成了从 0 到 1 的实践模式。杭州西湖区精准把握流量转化规律,政府搭建平台、市场激发创意,将屏幕里的农耕故事,转化为线下可体验、可消费的真实场景,实现了从内容破圈到产业落地的闭环。

新业态、新场景带动新消费经济。在后陡门,不仅乡村的魅力被看见,还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共富生态新模式。当 82 万元的茶叶直播订单总额与村民的茶叶蛋摊共存共荣时,我们看到农文旅融合塑造出了可以循环造血的共生系统。

这片土地的未来,值得我们满怀期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