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干,邂逅岁月沉淀与时代新章的交响诗

在江西省上饶市,有一座被时光温柔浸润的小城 —— 余干。这里,一瓢湖水舀起千年故事,一缕炊烟缠绕万家烟火,一方热土孕育蓬勃生机。当 “余干辣椒炒肉” 的香气从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灶台飘散,当白鹤振翅掠过插旗洲的湖面,余干正以独特的韵味,向世人诉说着属于她的 “余味无穷”。

忠义为骨,镌刻千年精神丰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忠义二字早已深深烙印在余干的血脉之中。鄱阳湖畔,忠臣庙静静矗立,这座比北京故宫还要早五十余年的古建筑,承载着元末明初那场惊心动魄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金戈铁马虽已远去,但三十六忠臣的碧血丹心,依旧在庙内青砖黛瓦间回荡,那句 “群雄争一战,天与定乾坤” 的豪迈,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壮烈。

漫步余干,忠义之气无处不在。汉代长沙王吴芮从这里出发,辅佐刘邦成就帝业,成为 “江西第一人杰”;南宋名相赵汝愚以气节担当,书写家国情怀;明代理学宗师胡居仁创 “余干之学”,其 “不为一毫无益之事” 的务实精神影响深远。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罗英起义的枪声、白梅运输军火的足迹,还有泛黄家书中 “宁为玉碎,勿为瓦全” 的誓言,都在续写着这片土地上的赤诚与担当。忠义文脉,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铸就了余干的铮铮铁骨。

山水为魂,绘就生态富民画卷

余干的山水,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也是灵动的文脉。每到隆冬,插旗洲便迎来一场生命的盛宴。千只白鹤展翅翱翔,羽翼划破天际,“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 的壮观景象,令无数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心驰神往。曾经,这里的越冬候鸟不足百只,如今,数量已超 10 万羽,江豚也从濒危走向常见。生态的回归,不仅让余干重现生机,更催生出蓬勃发展的 “白鹤经济”。观鸟旅游、生态研学火热开展,去冬至今,60 万游客慕名而来,为当地创收 5000 余万元。

鄱阳湖的山水,不仅美在自然,更富在民生。3 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41 个乡村旅游点,如珍珠般串联起余干的湖光山色。曾经靠打渔为生的村民,如今开起了饭店民宿,年收入十几万。每年的 “余干新春十大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将生态美景融入其中;鄱阳湖畔石口镇重洲村连续 9 年举办的百姓 “村晚”,线上线下观看人数累计超 50 万人次,带动周边多地纷纷效仿。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余干的美食美景,更凝聚了乡情民心,让湖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烟火为韵,慢炖舌尖上的乡愁

余干的烟火气,藏在街头巷尾的美食里,也藏在博物馆的千年文物中。在余干博物馆,当余干三中的师生驻足于千年前的 “蒸煮器” 前,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先民烹饪的场景。而街头巷尾,一道道美食正点燃着人们的味蕾。“余干辣椒炒肉”,选用本地皮薄香辣的枫树椒,成就赣菜经典,是游子心中最浓的乡愁;“红烧甲鱼” 曾令吴王孙权、明太祖朱元璋赞不绝口;“藜蒿炒腊肉”“银鱼泡蛋” 等特色菜肴,尽显 “鱼米之乡” 的丰饶。在 “首届中国江西米粉节” 上,余干七米大锅制作的鳜鱼煮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更荣获 “中国鳜鱼煮粉地标城市” 称号。

在鱼味无穷老店,第五代传人余味正翻动铁锅,甲鱼在热油中滋滋作响。“红烧甲鱼的秘诀在‘慢’字,要‘求本味’就要舍得花时间。” 他的话语,道出了余干美食的精髓,也诉说着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舌尖上的百转千回,皆是乡情,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产业为翼,奏响时代奋进强音

余干,关键在 “干”。在鄱阳湖南岸,黄金埠电厂如同一颗 “能源心脏”,日夜不息地输送着澎湃动力。巨大的冷却塔云雾蒸腾,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成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钢铁动脉。

汽摩配产业的崛起,更是余干 “无中生有” 的传奇。齿轮飞转,火花四溅;车灯闪烁,轮毂生辉。200 余种配件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一标” 的安全带织机、“久久” 的车轮锻压设备、“正普” 的气囊游丝智能化生产线,都在展示着余干从 “制造” 迈向 “智造” 的决心。创新的利刃,让余干的工业产品走向世界,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余干,这座被鄱阳湖明月浸润千年的城市,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守信仰,在生态的回归中读懂生命,在慢炖的灶火间守护本真,在产业的腾飞中积蓄力量。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道美食、每一次奋斗,都在谱写着属于余干的 “余味无穷”,等待着人们去品味、去探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