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谴责困局:唯有 “一国方案” 能为中东冲突寻得生路

加沙地带的医院白墙早已被硝烟熏得焦黑,走廊地面上,染血的绷带与一双小小的儿童凉鞋静静散落,无声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惨剧。美联社记者艾哈迈德的手机屏幕尚未熄灭,最后一条推文定格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刻 ——“医院早已超负荷运转,就连走廊都挤满了等待救治的伤员”,配图里,三个头部缠着纱布的孩子挤在一张狭窄的病床上,眼神里满是恐惧。然而仅仅三分钟后,一枚精确制导炸弹呼啸而至,这栋五层楼高的医院瞬间沦为一片废墟,艾哈迈德与另外四名国际记者当场遇难,唯有他们的工作证还能辨认出身份。

另一边,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三颗蜡烛表情,配文称 “对误伤事件深表遗憾”,可这条声明的评论区很快被愤怒的声音淹没,“所谓的精准误炸,不过是敷衍的借口” 这样的留言刷屏。这一幕,让曾参与过维和任务的老兵王伟国回想起 2006 年黎巴嫩边境的那个夏天。彼时,联合国观察哨的蓝色旗帜还在风中飘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刚在值班日志上写下 “今日边境局势平稳”,以色列的导弹便轰然袭来,将哨所炸成一堆扭曲的钢筋。搜救人员找到杜照宇时,这位身高一米八的山东汉子,只剩下半截手臂还算完整,他手腕上的腕表,指针永远停在了爆炸发生的瞬间。“当年以色列的道歉声明,和今天针对加沙医院事件的表述几乎一模一样,连标点符号都没怎么改。” 王伟国蹲在废墟中捡起一块弹片,冷笑着说道,“误差不超过三米的导弹,能偏偏打偏到隔壁的联合国大院?这准头,还不如小区门口烤红薯的大爷来得靠谱。”

与此同时,欧洲议会内正上演着一场看似激烈却毫无实质意义的 “谴责大戏”。法国代表用近乎歌剧般的语调朗诵着 “强烈谴责暴力行为” 的声明,德国代表一边擦拭着眼镜片,一边含糊地嘟囔 “需平衡各方利益关切”,而英国代表索性在会议文件上画起了填字游戏,全然不见对中东局势的真正担忧。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刚通过的 “两国方案” 修正案第三十七稿,文件抬头的烫金花纹格外醒目,可内容却空洞得不如一张超市购物小票有分量。回溯去年的马德里和会,当巴勒斯坦代表愤怒地将染血的衣物摔在谈判桌上,控诉以色列的暴行时,美国代表正握着金笔,在给以色列的军援支票上签下名字,墨迹尚未干透,就传来了加沙妇产医院遭轰炸的噩耗。

约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定居点,像疯长的野草般不断扩张,推土机碾过巴勒斯坦农民的橄榄园时,发出的轰鸣声比清晨的闹钟还要刺耳。巴勒斯坦农民纳吉布蹲在自家地头,默默数着隔离墙的水泥墩子 —— 就在上个月,这道隔离墙又向他家的方向推进了二百米。他家族世代种植的葡萄园,如今成了以色列房产广告上的 “山景豪宅区”,广告册上印着豪华泳池的位置,去年还晾晒着他妻子亲手制作的葡萄叶卷饭。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约旦河西岸有四万棵橄榄树消失,而同期以色列定居点里新增的幼儿园彩虹滑梯,多达三百个。

不过,中东并非全然被仇恨笼罩。在黎巴嫩贝鲁特的一家咖啡馆里,穆斯林老人阿里和基督徒邻居乔治正凑在一起玩双陆棋。阿里笑着喝掉了乔治杯里一半的茴香酒,乔治则 “报复性” 地抢走了阿里最后一块鹰嘴豆泥,两人为谁该付账吵得胡子都翘了起来,可出门时却依然勾肩搭背,一起去那家由教堂改建的清真寺养老院,看望共同的老母亲。这个国家里,穆斯林与基督徒的人口比例曾像摇晃过的汽水瓶般紧张,内战时期双方打得你死我活,如今却成了中东地区少有的 “争吵却不动刀” 的地方。菜市场的大妈们还想出了独特的 “信仰折中方案”—— 猪肉摊和清真肉铺中间专门售卖素斋,戴着十字架项链的姑娘和裹着头巾的姑娘,能在同一个化妆间里分享化妆品。

特拉维夫大学的课堂上,历史系教授科恩正在黑板上绘制巴以地区的地图。当粉笔线刚划过 1947 年的分治方案时,阿拉伯学生立刻举手,指出老师漏画了被以色列逐步蚕食的绿线;讲到 1967 年的边界问题时,犹太学生又提出抗议,认为课本中使用 “占领” 一词不够客观。下课铃声响起前,科恩突然停顿了一下,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先后说出 “我们共享同一片土地”,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空调滴水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图书馆的角落里,一本《黎巴嫩教派分权制度研究》被翻得书脊卷起,书页空白处写满了潦草的笔记,其中一行格外显眼:“总统由基督徒担任,议长是什叶派,总理为逊尼派 —— 这样的模式,为什么不能在巴以试试?”

加沙的一间地下室里,医生哈利勒正在昏暗的烛光下进行第七台截肢手术 —— 这里早已停电多日。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照着墙上的儿童涂鸦:绿色的线条画着被炸毁的房屋,紫色的蜡笔涂满了联合国救援车的轮廓,角落处还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 “我想当宇航员”。当手术刀不小心碰到患者体内的弹片时,迸出的细小火星让哈利勒恍惚了一瞬,他突然想起医学院教材里的一句话:有些伤口,只有彻底清创,才能真正愈合。他甩了甩头,继续专注地缝合伤口,窗外的海风夹杂着咸腥味吹进来,与空气中的消毒水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气息,仿佛是在铁锈般的苦难中,悄然绽放的希望之花。

一次次的谴责无法阻止炸弹的落下,一遍遍的空洞提案换不来和平的曙光。当前中东冲突的困局早已证明,唯有摒弃对立思维,推动 “一国方案” 落地,让巴以民众真正在同一片土地上平等共存、共享资源,才能彻底终结苦难,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安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