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八月巴山 “紫” 结满政策 “甜”

八月的大巴山深处,串串紫葡萄像玛瑙般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藤蔓。贾村观村的魏老汉穿梭在葡萄架下,指尖拂过饱满的 “阳光玫瑰”,笑得眼角皱纹堆成了花:“你看这果子,一颗能顶过去一筐玉米的价钱!”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山坡,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土地,连温饱都得精打细算。

从 “三无” 山村到葡萄之乡

曾经的贾村观村,是出了名的 “没产业、没技术、没销路”。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村支书李诚急得四处奔波,直到看中了葡萄种植这条路。可引进的秦巴凤祥公司刚落地就遇了难题:不懂免税政策,开张发票得跑几十里山路去县城,财务账目更是乱成一团麻。

转机出现在税务局 “青税小诺” 帮办队的到来。戴眼镜的税务干部蹲在地头,给企业负责人刘凤祥一笔笔算账:“自产农产品免税,单这一项今年就能省 25 万。” 刘凤祥当时就红了眼:“这钱够买五万株葡萄苗了!” 如今村里人还常念叨,那会儿刘老板听见 “免税” 俩字,跑得比谁都快。

政策红利结出 “致富果”

省下的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阳光玫瑰的亩产从 300 斤提升到 600 斤,超市里 30 元一斤还供不应求。老会计王叔算过一笔账:“以前三亩玉米的收入,现在一串葡萄就挣回来了。” 更让村民们舒心的是,开发票再也不用跑腿 —— 手机点几下,发票就能快递到山沟,去年中秋旺季一天卖两万斤,票据手续没出一点岔子。

电商销售也曾让老乡们犯难。城里人下单要发票,村里人连二维码都认不全。税务所的小张干脆住到村里,手把手教大家开抖音直播。如今六十岁的李婶对着手机镜头,能熟练喊出:“老铁们看这葡萄,甜得能齁着嗓子!” 单是微信渠道,去年就卖出七十多万的货,刘凤祥打趣说:“早知道种葡萄这么挣钱,当年真不该去考公务员。”

好日子像葡萄一样甜

魏老汉家的变化最让人羡慕。儿子儿媳原本在东莞电子厂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面,如今回村在葡萄园上班,夫妻俩每月能挣小六千,比在厂里还多三成。“现在天天能看着娃,钱也不少挣,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魏老汉逢人就夸,村里像他家这样的还有十几户,连腿脚不便的贫困户都能在包装车间挑果子,一年挣两万多不成问题。

税务部门给招工多的企业减税,老板们抢着招贫困户,这事儿成了周边村镇的新鲜事。站在观景台远眺,连片的葡萄架像给山坡披了件紫绸衫,游客们拎着篮子钻进果园,成都来的采购商尝了颗葡萄,当场订下两百箱:“这甜度,比进口的还地道!” 村口新修的冷链车每天往来穿梭,将新鲜葡萄送往全国各地。

八月的巴山,紫葡萄挂满枝头,也挂满了村民们的笑脸。政策的 “甜” 浸润在每颗饱满的果实里,让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正如魏老汉常说的:“不是山里土不肥,是以前没找对路,现在政策扶一把,石头缝里都能长出金疙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