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那块松糕,我度过了一个忙碌圆满的春节

“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有棱角……” 儿时过年,街头巷尾总能听见孩子们唱这首童谣,而松糕,便是温州春节里最具分量的味道记忆。那块沉甸甸、甜丝丝的糕点,陪着我走过了许多个忙碌又圆满的春节。

松糕:温州年味里的敦厚滋味

松糕是温州特有的传统美食,若说发糕像轻盈柔软的棉花糖,松糕则如敦厚的汉子,口感扎实却不失细腻。它分白糖糕和红糖糕两种,表面撒着红绿色的甜丝、桂花、红枣和芝麻,热乎着吃时绵软香甜,带着恰到好处的嚼劲;放凉后虽略带粉质,却更显谷物本身的醇厚。

松糕的独特风味源于精细的制作工艺。用梗米磨成细粉,按比例加入白糖、浊酒和水,在 30 摄氏度下发酵数小时,再放入垫着干净麻布的模具中压实,撒上配料蒸熟,切块后便成了节日里的美味。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矮人松糕,由抗日后期的谷进芳创制,用纯糯米过水磨粉,拌入肥肉丁、桂花和白糖,甜中带咸的口感格外别致。因谷进芳个子不高,这松糕便有了 “矮人” 之名,成了温州人过年必寻的味道。

年前的忙碌:松糕是年货里的重头戏

妈妈总说,过年的仪式感从准备松糕开始。每年腊月,她都会带着我去老字号的松糕店排队,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刚出炉的松糕却冒着腾腾热气,白雾在空气中弥漫又消散,混着糯米和桂花的香气,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年味。

“就要刚出锅的那个!” 妈妈总会笑着朝老板娘喊道。老板娘手脚麻利地将整个松糕装进红塑料袋,沉甸甸的袋子递到手上,仿佛接过了一整年的甜蜜。买完松糕,妈妈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摊位,坚果、鱿鱼丝、鸭舌、鱼冻…… 满满一上午的采购,果盘里的冷菜、饭桌上的硬菜就都备齐了。这些吃食里,松糕始终是 C 位,正月初一的清晨,热透的松糕一定要先尝一口,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升。

松糕里的童趣:串门时的甜蜜纽带

小时候的春节,最期待的便是提着松糕去小伙伴家串门。农村的自建房挨得近,隔着几条小巷就能听见邻里的招呼声。妈妈会把松糕仔细打包好,反复叮嘱:“见到阿姨要先说新年好,再把松糕递过去,别忘了呀。” 我裹得像个红粽子,郑重地抱着松糕,一转身就冲进寒风里。

温州的冬天虽少雪,风却刺骨。我捂着怀里的热松糕,冻得鼻头通红,却怕松糕凉了,一路小跑着拍响小伙伴家的铁门。“瑶瑶!瑶瑶!” 喊声在巷子里回荡,门 “吱呀” 一声开了,小伙伴探出头,她妈妈穿着红棉袄迎出来,接过松糕时笑得眉眼弯弯:“真乖,快进来暖和暖和!”

屋里,我们俩围着一套粉色的过家家玩具能玩一整天。我捏着迷你铲子在小锅里 “炒菜”,她假装狼吞虎咽地 “吃饭”,笑声洒满房间。阿姨会把松糕切成小块,热过的糕点泛着油光,甜丝和桂花的香气直钻鼻尖。我们一手一块塞进嘴里,连指尖沾的糖渣都要舔干净,几块松糕下肚,一下午就过去了。

离别时总免不了哭闹,妈妈们拉着我们的手约定明天再聚,松糕的甜味却早已成了友谊的粘合剂。

圆满的春节:松糕见证的温暖时刻

大年初一的鞭炮声里,松糕的香气飘满整条街。家人围坐在一起,切开的松糕冒着热气,长辈们说着吉祥话,孩子们抢着吃最上面的红枣。那块松糕从年前的采购,到串门时的分享,再到全家围坐的早餐,贯穿了整个春节的忙碌与温馨。

如今年味似乎淡了些,但松糕的味道从未变过。每当想起那个抱着松糕在寒风中奔跑的小小身影,想起小伙伴家飘着松糕香的温暖小屋,就知道,是那块沉甸甸的糕点,把忙碌的春节串成了圆满的记忆。它不仅是舌尖的甜,更是心底的暖,陪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年味符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