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钱江源 —— 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的深山里,一场特殊的 “登记上户” 工作正在进行:21 万棵树正被逐一挂上专属号牌,记录生长状况、测量胸径、定位坐标。这并非简单的编号打卡,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持续数十年的科学追踪,背后是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联合实验室用系统监测解码森林生存密码的不懈努力。
25 公顷样地:森林动态监测的核心阵地
海拔 1550 米的山林中,25 公顷的 “百山祖大样地” 静静矗立。这片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丽水学院与百山祖管理处于 2015 年联合建成,是全球森林地球观察网络(ForestGEO)的重要成员。
样地中,胸径≥1 厘米的木本植物个体 —— 包括乔木、藤本、灌木乃至枯立木,都被纳入监测范围。华东师范大学的刘宇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正扎根于此,对超过 21 万株符合标准的植物进行细致记录。这已是他们第二次开展样地复查,2020 至 2021 年的首次复查便耗时约 2 年。每一块号牌都是植物的 “身份证”,承载着个体的生长轨迹,也为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特殊区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百山祖园区地处热带与暖温带(海洋性)交错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成为东南沿海季风区的典型代表。自 1963 年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在此被发现后,这里便成了国内外学者向往的科研宝地。
2017 年底,国际知名生态学家何芳良教授牵头,以 25 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核心,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联合实验室,专注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研究,并将成果辐射至整个百山祖园区。实验室里,显微镜、超级扫描仪、微生物纯化分离装置、人工气候培养箱等设备一应俱全,为深入探索森林奥秘提供了技术支撑。
微观研究:解码森林生态的生存密码
给树 “上证” 只是科研的起点,实验室里的微观观测更藏着大学问。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数十个玻璃器皿里的树叶正被昆虫啃食,这是在研究昆虫取食对森林光合作用损失量的影响;团队还开展了树种多样性特征、树木共生菌根类型对土壤微生物构建的影响、无人机遥感监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木荷幼苗微生物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多项研究。
多年积累的本地数据涵盖树木空间位置、谱系信息、开花物候、共生菌根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等内容。这些数据如同森林的 “生命档案”,不仅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还能为评估气候变化对森林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科研初心:守护生态与服务发展
百山祖园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科研提供了天然便利。刘宇表示,团队将依托样地基础数据,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力求为本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从给树木挂 “身份证” 到实验室里的微观探索,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联合实验室正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守护着这片森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生物多样性的密码在持续解码中,绽放出更持久的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