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岁的孙通纳是长三角某二线城市政府部门的基层科员,日常工作多与文字打交道。AI 融入工作系统后,他的职场生活被彻底改变 —— 表面上效率工具解放了双手,实则带来了成倍的工作量与难以言说的困扰。
从纸质堆到 AI 界面:工作方式的被迫转型
过去,孙通纳的办公桌上总堆着各类纸质材料,一份讲话稿要经历初稿、修改稿、领导审阅稿等多个版本,前后得耗上两天。如今,纸质材料被收进角柜,电脑桌面常驻两个 AI 写作软件,常规文件先由 AI 起草,他再润色提交,领导的修改意见也通过他转达给 AI 执行。
“工作成了‘传声筒’,” 孙通纳苦笑,“AI 看似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却把判断、筛选、调整的活儿全丢给了我。” 办公楼的吸烟点成了他和同事的吐槽集中地,大家发现,AI 几分钟写完的材料,往往要花更多时间验证适用性,看似减负的工具,反倒添了新麻烦。
AI 进驻前的预热:加班与试用的阵痛
AI 进入孙通纳的工作视野,比外界想象的更早。2024 年夏天,部门召开 “AI 赋能” 会议后,同事们并未在意,直到几个月后被要求 “熟悉 AI 工具”。那段时间,加班成了常态,他和同事得用业余时间试用不同软件,在庞杂的回应中寻找领导认可的最优解。
实践层面的任务更繁琐。他们被要求梳理政务大厅的各类问题,输入 AI 软件测试回应效果,可实际遇到的情况远比模板复杂 —— 比如有老人带着护工简历请求背调,这类问题根本无法用 AI 模板答复。孙通纳花一晚上写的试用汇报,特意加上 “问题无法一一罗列” 的备注,隐晦表达人手不足的困境,“很多工作因保密要求不能外包,只能自己摸索,占用了大量原本的工作时间。”
黄金期的短暂与现实的骨感
2025 年春节前后,AI 全面介入工作。领导在假期推送 AI 模型新闻,要求 “趁过节熟悉”,开年大会主题直指 “人工智能改变办公方式”。初期,孙通纳确实尝到甜头:讲话稿有了初稿,报告能快速生成大纲,繁杂的文字整合工作也变轻松,加班都少了。
但好景不长,随着 AI 应用范围扩大,新的压力接踵而至。上级要求的反馈时间越来越短,他被迫高频使用 AI,同时花更多时间培训 AI。政务大厅里,AI 只能应对基础问询,复杂问题仍需人兜底,“市民的需求五花八门,不是所有都能归档成模板。”
部门发布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 “人工智能 +” 行动,可孙通纳发现,AI 生成的内容常偏离实际。一次写 “AI 助力基层治理” 讲话稿,AI20 秒生成 1200 字,满是 “赋能”“重塑” 等套话,领导反问:“你理解我要讲什么吗?” 他才明白,AI 不懂不同场合的用词分寸,更不懂上下级沟通中的含蓄规则 —— 领导把 “推动” 改为 “深化”、“成效显著” 改为 “阶段性成果”,这些细微调整里的深意,AI 永远学不会。
人与 AI 的互相拖累:效率幻象与实际负担
孙通纳渐渐觉得 “像在给 AI 打工”。AI 生成的初稿常需推倒重来,他只能拆写重组,甚至仅把它当素材库。六年的老电脑加载 AI 软件后噪声不断,同时处理多个文件时系统频繁崩溃,几小时工作成果付诸东流的情况时有发生。
更麻烦的是 AI 的数据问题。一次撰写 “本市三年 AI 应用概况”,AI 列出的五条 “成果” 中有两条纯属捏造,引用的竟是 “类似地区” 的旧数据。由于本地政务信息难以联网入库,系统数据更新滞后,AI 只能熟练套用模板,却无法辨别真假。他不得不养成 “先怀疑、再查证、最后重写” 的习惯,这折返跑式的工作,反倒成了额外负担。
无法回避的未来:在磨合中寻找平衡
市里下发的《AI 应用效果调查问卷》显示,91.67% 的受访者表示满意,83.33% 认为 “AI 提高了效率”。但对孙通纳而言,AI 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能力考验 —— 用得不够快、不够准,就可能被视作能力不足。
6 月中旬,他接到新任务:抽调去夜校讲授 AI 培训课,连开 50 场。他依旧先让 AI 写教案,明知需要大量调整,却只能依赖这 “效率工具” 赶进度。“我们既要教会它,还要保证不被它取代。” 孙通纳不怀疑 AI 是大势所趋,只是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博弈中,他和同事们还需要更多时间,在效率与负担、规则与人性的交织中,找到属于基层工作者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