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气象监测助力夏收夏种:让”颗粒归仓”更有底气

当前,全国小麦主产区正自南向北陆续进入紧张的抢收阶段,夏种工作也全面展开。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事活动中,气象预报与数字化监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保障粮食”颗粒归仓”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精准预报助力农机调度

在安徽省,农业气象部门提前5天就制作了基于县域精细化的农机适宜度收获服务产品。安徽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琚书存介绍:”我们预测全省将遇明显的降水过程,这为农业部门精准调度农机,为农机手跨区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精准预报,安徽4300多万亩的小麦收获才能在5月26日到30日的晴好”窗口期”内高效完成,进度比去年快近40个百分点。

在河南省,气象部门同样严阵以待。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齐伊玲表示:”预报更新的频率是一天两次,上午和下午更新未来72小时逐小时的预报,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报服务。”这种高频次、高精度的气象预报,使得农业部门能够及时调整农事安排,确保农作物在最佳时机收获。

数字化监测网络全覆盖

安徽省已布设了65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和85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这些站点与平台算法深度融合,每日生成包括夏收适宜度预报、干热风风险等级在内的十多种数字化农事指导产品,预报精度可达一公里范围。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晓东介绍:”所有的设备通过采集器,然后实时将数据发送到省级的中心站,实时地进行数据的共享和服务。”

在合肥肥东县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记者看到,这里的气象监测站相较于普通站点增加了对水田环境、作物长势、光合作用和土壤温湿度等数据的监测。正是这些先进的监测设备,使得气象部门能够远在省级中心站就能实时掌握全省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科技赋能夏种工作

随着夏粮收获的完成,各地迅速转入夏种工作。在安徽,夏种已完成四成,以玉米、花生为主;在安徽,夏种已完成近三成,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数字化的气象服务同样为夏种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种粮大户刘锐表示:”水稻现在已经种下去不少,已经有三分之一种下去了。”精准的气象预报让农户能够合理安排农时,提高种植效率。

气象服务创新发展

当前的气象服务已经从传统的预报模式发展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模式。通过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等设备采集的数据,结合先进的算法,农业气象部门能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农事指导产品。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场夏收夏种的”战役”中,气象预报与数字化监测技术的结合,就像为农业生产装上了”最强大脑”,让”颗粒归仓”有了科学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