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汉蹲在自家稻田的田埂上,指尖沾着些许泥土,一张张捻开刚领到的水稻补贴款。可越数心里越犯嘀咕 —— 这笔钱比去年少了整整三百元。正当他琢磨着要不要去镇上问问情况时,村口的大喇叭突然响起:“各位乡亲注意啦!镇里即将开展水稻种植面积核查工作,请大家留意自家田块,配合核查人员工作!”
正午的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宁武镇农服中心的老王带着几名年轻干部,顶着烈日在田间穿梭。他们手中攥着卫星地图和农户种植登记表,挨家挨户实地丈量土地面积。“老哥,您这块田往西多量出了两分地,补贴得按实际种植面积来算。” 老王蹲在田边,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耐心跟农户解释,豆大的汗珠顺着安全帽的带子不断滴落。身旁捧着账本的小李连忙补充:“叔,您放心,国家政策讲究‘多退少补’,绝不会让您吃亏,也不会让国家的补贴款白白流失。”
梁家村的会计老梁,正拿着村里的种植台账,跟核查组 “据理力争”:“我这台账记得清清楚楚,每一笔都经得起查,绝对没掺半点水分!” 农服中心的小陈闻言,笑着掏出手机,打开无人机航拍图:“梁叔,咱们不如对着航拍图比对一下?” 屏幕上清晰显示,老梁台账里登记的三亩 “水稻田”,实际种的却是玉米。老梁见状,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笑着说:“嗨,年纪大了记性差,该扣多少就扣多少,我绝无二话。”
唐大嫂提着装满凉茶的水桶,到田间给核查组送水,一见到工作人员就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啊,隔壁村老王家为了多领补贴,虚报了五亩水稻田,领钱的时候笑得合不拢嘴。结果年底纪委核查,不仅让他连本带利把钱退了回去,还让他在全村大会上做检讨,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解气!” 她一边给干部们倒茶,一边比喻道:“依我看,这补贴就跟炖老火靓汤一样,火候得刚刚好,太急了熬不出味,火候过了还容易糊锅,半点都马虎不得。”
核查组在双卢村还遇到了一件趣事。村民老韦拉着核查人员,坚持说自己新开荒的一块 “地” 该算进水稻种植面积、申领补贴,可众人定睛一看,那所谓的 “地” 分明是一片鱼塘。农技员小黄蹲在塘边,笑着打趣:“韦叔,您这水稻长得可真别致,不仅不用浇水,还会‘吐泡泡’呢!” 围观的村民顿时哄堂大笑,老韦也不好意思地搓着手,讪讪地说:“这不是想着能多为国家‘做点贡献’嘛,我这就改,这就改。”
当天色渐暗,宁武镇政府办公楼的灯光依旧亮着。农服中心主任老周盯着电脑屏幕,揉了揉酸胀的眼睛,说道:“今天一天,咱们核减了 87 亩虚报的种植面积,但也发现有 21 户农户的实际种植面积,比之前登记的少了,得赶紧帮他们补上。” 副镇长端着刚泡好的泡面走过来,坐在他旁边:“补贴政策是给农户的实惠,该补的一分都不能少,该扣的一厘也不能多,咱们得对得起乡亲们在地里流的每一滴汗。”
最让人暖心的场景,发生在张村。核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孤寡老人张婆,漏报了两亩水稻田。村干部得知后,连夜帮她整理补充材料,提交申请。当张婆拿到补发的补贴,攥着存折时,激动得直抹眼泪:“政府比我的亲儿子还贴心啊!” 第二天一早,张婆特意蒸了一锅糯米糕,送到村委会,非要让干部们尝尝新米的香甜。
镇里开杂货铺的老刘,说起补贴核查工作,话格外实在:“这核查就跟筛米一样,得把里面的稗子、杂质都筛出去,剩下的好米才能卖上好价钱,农户才能真正拿到该得的实惠。” 他店铺门口的收音机里,正播放着新修改的农业补贴政策解读,赶集的乡亲们围在屋檐下,听得格外入神。有个年轻小伙听完,笑着说:“早知道现在种地不仅收成好,补贴还这么实在,当初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回家种地多好!” 一句话逗得大伙都笑了起来。
眼下正值晚稻抽穗的季节,宁武镇的田野里,层层绿浪随风起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农服中心的皮卡车在乡间小道上颠簸前行,车后扬起淡淡的尘土。老王望着窗外长势喜人的稻田,突然想起一件事,对身旁的小李说:“对了,得赶紧提醒乡亲们,近期要注意防治稻飞虱,可别让快到手的收成打了折扣。” 小李立刻翻开工作笔记本,认真记了下来。阳光透过车窗,在笔记本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农户们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