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聚焦
2025-08-30 11:24
北京
8 月 28 日上午 10 时,天津新港北站一片繁忙景象,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鸣响,一列满载医药、电器以及食品等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缓缓驶出站台。该班列将一路向北,经由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境,预计 8 天后顺利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这一发车场景,不仅是日常物流运输的一次常规作业,更是天津地区中欧(中亚)班列发展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它标志着今年以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国铁北京局”)在天津地区已成功开行第 464 列中欧(中亚)班列。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天津地区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更是强势突破 5860 列大关,稳居京津冀区域跨境物流的核心位置,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物流通道。
天津,这座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在中欧(中亚)班列运营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从天津驶出的中欧(中亚)班列所运载的货物种类丰富多样,涵盖汽车整车及其配件、工业机械、日用百货等多达上百种品类。这些满载 “中国制造” 的班列,不仅高效满足了京津冀地区企业的跨境物流需求,还凭借强大的辐射能力,惠及华北、东北等更为广阔的区域,切实成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桥梁。数据显示,在京津冀区域累计开行的 7565 列中欧(中亚)班列中,天津地区开行数量占比超 77%,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天津在区域跨境物流领域的主导地位与引领作用。
为确保中欧(中亚)班列能够持续、高质量地常态化运行,国铁北京局联合天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016 年 6 月,京津冀地区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 —— 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站犹如一颗 “物流心脏”,通过铁路网络与天津港紧密相连,同时巧妙串联起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这 4 个重要的过境口岸,成功构建起 “港口 + 铁路 + 口岸” 三位一体的立体物流通道,实现了海运与铁路运输之间的高效、无缝衔接。今年 3 月,中心站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二线束建设工程,这一升级改造使得其年集装箱办理能力从原本的 40 万标准箱一举跃升至 80 万标准箱,班列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40%,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班列开行规模扩大的瓶颈问题,为中欧(中亚)班列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硬件根基。
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班列运营效率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更得益于 “一站式” 服务体系的精心构建。在海关、港口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下,中心站创新推行 “提前报关、货到验放” 模式,极大地简化了通关流程,成功将班列整体通关时间压缩 30% 以上。与此同时,借助先进的数字化平台,中心站能够实时追踪货物运输的全流程状态,为企业提供精准、及时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一位来自天津的汽车配件企业物流负责人感慨道:“过去我们的货物出口欧洲,选择海运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期间还得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今通过中欧班列,大约 15 天就能抵达目的地,时效性大幅提升,运输风险也降低了不少。”
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的持续蓬勃发展,对区域运输结构优化以及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深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天津已成功开通至德国杜伊斯堡、波兰马拉舍维奇、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多条稳定的国际线路,班列开行频次从最初的每月寥寥 1 – 2 列,增长至如今每周 10 余列,形成了 “多点直达、班期稳定、服务优质” 的成熟运营格局。随着班列规模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 “天津制造”“中国智造” 产品搭乘班列驶向欧亚市场,与此同时,沿线国家丰富的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真正实现了双向贸易的互利共赢与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天津将进一步发挥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的枢纽核心优势,持续加密班列线路,不断拓展货物品类,丰富跨境物流服务的 “产品库”。同时,天津还将积极加强与京津冀其他城市的深度协同合作,推动区域内中欧(中亚)班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全力打造更加高效、绿色、便捷的跨境物流通道。国铁北京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班列运营组织模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天津巩固和提升北方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 随着各项举措的稳步推进与落实,天津中欧(中亚)班列必将在未来的跨境物流领域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交流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