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的南京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嗨时光” 夜市热闹非凡。东北汉子王维友的蔬菜义卖摊前围满了街坊,“茄子、青椒、豆角 —— 统统一元喽!” 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四年前还是社区 “局外人” 的他,如今不仅主动打理社区 “菜园子”,还带着小邻居参与义卖,成了名副其实的社区 “当家人”。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尧新社区作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改革试点的生动实践。自 2023 年 7 月入选试点以来,这个面积仅 0.4 平方公里、承载近万常住人口的 “麻雀社区”,以 “宜居、宜治、宜业” 为目标,通过 8 年深耕补短板、精细挖潜惠民生、同心共建聚合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改革答卷。
一、8 年攻坚:从 “硬件改造” 到 “机制长效”,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
“完整社区创建不是从零开始,我们追求居民舒适感、归属感的探索,已经持续了 8 年。” 尧新社区党委书记张林说。社区下辖的小区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安置房和国企家属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资源紧张曾是突出难题。2017 年起,社区便围绕居民诉求启动改造,如今的金尧山庄已焕然一新:平整的柏油路、规划有序的车位、智能电子门禁、功能齐全的日间照料室、无障碍坡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先后斩获 “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南京市十大精细化建设管理项目” 等荣誉。
改造的成功,离不开一套可持续的运营机制。2009 年,尧化街道打造公办物业 “姚坊门物业”,破解了无物管老旧小区的管理困境。但金尧山庄 95% 的物业费收缴率仍难以覆盖运营成本,“收支剪刀差” 成了新难题。为此,姚坊门物业主动拓展服务边界:承接街区内学校、商业体、公园的物业服务;盘活零星闲置资产,提高道闸等公共资源出租效率;将边角地改造成停车场增加收入…… 多管齐下,最终实现了社区服务的可持续运转。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完整社区建设,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张林强调。8 年来,尧新社区不仅完成了 “面子” 的焕新,更筑牢了 “里子” 的根基,为南京老旧社区 “由表及里” 的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二、精细挖潜:方寸之地造 “幸福空间”,守护 “一老一幼” 民生温度
尧新社区的改革,最打动人的是对 “细微需求” 的精准回应。过去,栖霞区实验小学尧和分校放学时段人车交织,拥堵问题让家长焦虑、校长忧心。为解决这一痛点,社区联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将学校附近一处废弃建材堆场 “变废为宝”,打造出 “等待的一万种可能” 候学区项目。
“儿童友好空间,就得让孩子说了算。” 规划师孙锦旭说。设计团队走进班级,收集孩子们的画笔构想,最终将 “互动设施”“植物农场” 等心愿融入设计:生态智慧停车场、移动式隔离桩织密安全防护网;树池座椅、遮阳避雨设施为家长提供休憩区;彩色林荫步道则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撒欢天地。该项目还一举斩获第六届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金奖,用低成本微改造实现了 “大民生”。
在养老与便民服务上,社区同样下足 “绣花功夫”。金尧山庄一楼居民多有爱花习惯,社区便通过 “微幸福基金”,为管护 “口袋花园” 的居民发放补贴。66 岁的夏学礼家的庭院里,月季、绿植生机盎然,“社区给支持,家家户户都成小花园,日子过得舒心!” 此外,新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们打牌、聊天、享受照料服务,昔日的 “养老难” 变成了 “养老暖”。
三、同心共建:从 “要我参与” 到 “我要当家”,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社区建设就像拼拼图,基础设施是框架,优质服务是细节,而居民的主动参与,才是让图景鲜活起来的关键。” 尧新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禄轩说。为打破 “行政指令单一推动” 的局限,社区充分激活居民自治组织与熟人网络,让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
月桂园小区的 “尧月铁路客厅”,便是用共同记忆凝聚人心的典型。作为上海铁路局集资房小区,社区将 35 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造成陈列老铁路人照片、旧物件的 “记忆展厅”。63 岁的杨士好特意捐出退休前的奖章,和老同事在这里重温峥嵘岁月。这份归属感让他主动担任楼栋长,牵头调解邻里摩擦:“清晨晒被子吵到邻居,靠互相理解、打感情牌,问题很快就化解了。” 如今,尧新社区 78 位楼栋长实现 40 幢居民楼全覆盖,成了社区治理的 “毛细血管”。
王维友的故事更是 “共建共赢” 的生动写照。社区了解到他手艺精湛却四处跑活后,计划在月桂园小区设立便民维修服务站,让他驻点服务。“对我来说多了稳定收入,居民能在家门口享实惠,社区也补上了服务短板,一举三得!” 王维友笑着说。
结语:弹丸之地见真章,完整社区的 “南京答案”
从 “百姓菜园” 到 “铁路客厅”,从 “公办物业” 到 “微幸福基金”,尧新社区用 0.4 平方公里的实践证明:完整社区建设没有标准答案,但核心始终是 “以人民为中心”。通过 8 年深耕,这个高密度老旧社区不仅实现了硬件设施的焕新,更构建起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的治理格局。
如今,尧新社区的改革经验正从栖霞区向南京全市推广:“儿童友好空间” 遍布街头,老旧小区改造机制持续完善,公办物业模式破解更多治理难题。越来越多的南京社区,正沿着 “精细挖潜、同心共建” 的路径,拼出 “宜居、宜治、宜业” 的幸福家园图景,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提供着鲜活的 “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