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开行超 5860 列 构建京津冀跨境物流新通道

8 月 28 日 10 时,天津新港北站内汽笛长鸣,一列满载医药、电器、食品等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缓缓驶出,将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境,预计 8 天后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这是今年以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国铁北京局”)在天津地区开行的第 464 列中欧(中亚)班列,也标志着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天津地区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正式突破 5860 列大关,成为京津冀区域联通欧亚大陆的核心物流枢纽。

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天津凭借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在中欧(中亚)班列运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截至目前,天津地区开行的班列货物品类已涵盖汽车整车、汽车配件、工业机械、日用百货等百余种,不仅为京津冀地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跨境物流选择,更辐射华北、东北等多个地区,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达 7565 列,其中天津占比超 77%,充分凸显了天津在区域跨境物流中的核心地位。

为保障班列高质量、常态化开行,国铁北京局联合天津相关部门持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2016 年 6 月,京津冀地区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 —— 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建成投用。该中心站通过铁路网络无缝衔接天津港,并串联起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 4 个重要过境口岸,形成 “港口 + 铁路 + 口岸” 的立体物流通道,实现了海运与铁路运输的高效中转。今年 3 月,中心站完成第二线束扩建工程,年集装箱办理能力从 40 万标准箱提升至 80 万标准箱,运营效率较此前提高 40%,有效解决了班列集结、编组、发运等环节的瓶颈问题,为班列开行规模扩大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班列的高效运营不仅得益于硬件设施的升级,更离不开 “一站式” 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心站联合海关、港口等部门推行 “提前报关、货到验放” 模式,简化通关流程,将班列整体通关时间压缩 30% 以上;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货物运输状态,为企业提供全程物流信息服务,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以前货物出口欧洲需要经海运辗转近一个月,现在通过中欧班列 15 天左右就能抵达,不仅时效快,还能避免海上运输的不确定性。” 一家天津汽车配件企业的物流负责人表示。

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的持续发展,不仅推动了区域运输结构的优化,更助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深化。目前,天津已开通至德国杜伊斯堡、波兰马拉舍维奇、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多条稳定线路,班列开行频次从最初的每月 1-2 列增至如今的每周 10 余列,形成了 “多点直达、班期稳定、服务优质” 的运营格局。随着班列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 “天津制造”“中国智造” 通过这条物流通道走向欧亚市场,同时也将沿线国家的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运回国内,实现了双向贸易的互利共赢。

下一步,天津将继续依托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的枢纽优势,进一步加密班列线路、拓展货物品类,同时加强与京津冀其他城市的协同合作,推动区域中欧(中亚)班列资源整合,打造更加高效、绿色、便捷的跨境物流通道。国铁北京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班列运营组织,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天津打造北方国际物流枢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