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青春印记|22 岁钢筋工的大桥筑梦记

在浙江宁波的甬江岸边,杭甬复线宁波三期项目的甬江特大桥正拔地而起,其中 59 号主塔已攀升至 170 米,向着 223 米的封顶目标稳步迈进。这座未来的交通枢纽,其坚实的 “骨骼” 由无数钢筋精心编织而成,而 22 岁的毕波,正是搭建这 “骨骼” 的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

来自安徽芜湖的毕波,去年加入项目后便全身心投入这片 “钢筋世界”。在他眼中,能参与这座世界级大桥的建设,是 22 岁这年最酷的经历。在此之前,他做过厨师学徒,也进过工厂,直到跟随班组来到这里,才找到一份既 “挣得多” 又充满成就感的事业。

60℃高温下的 “全副武装”

初到工地时,大桥的钢筋作业给了毕波一个深刻的 “见面礼”。与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操作不同,这里的工作更为复杂:从钢筋的存放、切割,到运输、安装、绑扎,每一步都需严格遵循不同节段的施工图纸,丝毫不能马虎。

盛夏的考验尤为严酷。正午时分,被烈日炙烤的钢筋表面温度轻易就能突破 60℃。为了避免晒伤和烫伤,毕波和工友们必须 “里三层外三层”:长袖长裤、安全帽、反光背心、防烫手套,即便汗水浸透衣衫,这些 “装备” 也不能卸下。

为避开高温时段,他们每天清晨 6 点便开工。在纵横交错的钢筋网格间,弯腰、绑扎、移动,重复的动作从清晨持续到上午 9 点,此时阳光已烈得让人睁不开眼,湿透的工作服紧紧贴在背上,双手却仍要握着扎钩,精准地将交叉的钢筋固定好。毕波的头发早已被汗水浸湿,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钢筋上,瞬间蒸发。

“一天喝五六壶水是常态,却很少上厕所。” 毕波笑着说,汗水早已带走了大部分水分。在四五十岁的工友中间,年轻的他虽显稚嫩,却有着同样的坚韧:“钢筋是桥塔的骨架,扎不牢、对不准可不行,再热也得咬牙坚持。”

从 “新手” 到 “行家” 的成长

甬江特大桥作为世界最大跨径的三塔不对称斜拉桥,其结构堪称复杂:下塔柱内外倾角分别为 17° 和 13°,上塔柱倾角 7.4°,从地面到高空的不同节段,角度都在不断变化。

最初,项目团队采用传统工艺时,工人们需在百米高空顶着酷暑进行钢筋绑扎,不仅体力消耗巨大,精度也难把控。后来,团队创新采用钢筋部品化施工工艺,将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完成,再通过塔吊吊装到位,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效率。

“以前在高空作业,真是上蒸下煮,现在在地面干活踏实多了。” 毕波亲身经历了工艺的升级,也从中看到了技术的力量。这让他不再满足于 “会做”,而是立志要 “懂行”。

起初,面对技术员指出的绑扎问题,他常常一头雾水。“只知道按步骤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于是,他成了技术员身后的 “跟屁虫”,图纸不离手,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追着问。工友劝他 “差不多就行”,他却坚持:“多学点总没坏处。”

如今,毕波已能看懂施工图纸,理解了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等标准背后的工程逻辑,甚至开始参与现场的质量监督和安全协管。每天在工地穿梭,将图纸与实际情况逐一比对,微信运动步数轻松过万。

远方的牵挂与眼前的坚守

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毕波,母亲早逝,宁波是他离家最远的地方。每次发工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家的奶奶转钱:“爷爷奶奶省惯了,想让他们日子过得好点。”

工地假期不多,他上次回家还是两个月前。站在 170 米高的塔柱下,毕波抬头望去,满眼都是成就感:“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现在桥都这么高了。”

他盼着年底大桥封顶,那时就能回家看看爷爷奶奶了。在这片钢筋丛林里,22 岁的青春与世界级大桥一同成长,高温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筑着属于他的 “酷” 故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