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 用智慧与汗水,为 “西部粮仓” 注入强劲动力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她的名字叫陈爱群。多年来,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农业的深厚热爱,为新疆农业的腾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一项项科研成果和高产技术方案,助力新疆逐步崛起为令人瞩目的 “西部粮仓”。

陈爱群,这位来自湖南农村的女子,高中时便被《天山景物记》中描绘的新疆美景深深吸引。毕业后,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她毅然报考新疆委培班,攻读农学专业。1998 年,她再次踏上列车,奔赴新疆兵团,一头扎进农业领域,开启了她长达二十余年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之路。

初到新疆兵团时,基层团场的条件艰苦异常。低矮的平房难以抵御风雨,道路坑洼不平,农业种植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土地盐碱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这些难题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导致当时小麦亩产仅徘徊在 400 公斤左右。但陈爱群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和同事们奔波于各个团场,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数据、筛选优良品种。在无数个烈日炎炎或寒风凛冽的日子里,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条田间,为改变新疆农业的现状不懈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实践,陈爱群和团队成功引进并改良小麦品种,同时研制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小麦亩产实现了质的飞跃,提升至 600 公斤以上。此后,陈爱群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一路疾驰,成果斐然。2023 年,她和团队推广的 “新冬 52 号” 小麦在试验田大放异彩,亩产达到 836 公斤,一举打破新疆兵团小麦单产纪录。2024 年,她加入新疆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团队,为小麦高产创建工作全程保驾护航。

除了在小麦种植领域成绩卓著,陈爱群还将目光投向了玉米制种产业。20 世纪末,新疆伊犁河谷以制种玉米为主打产业,但面临植株高、产量低、病虫害高发等技术瓶颈。陈爱群和同事们迎难而上,紧扣 “增密度、提匀度、降高度” 等农业核心要点,深入开展玉米制种、高产配套栽培的技术研究。他们分区域搭建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在玉米制种地块设置性诱剂监测点,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分析,摸清了当地害虫种类及发生时间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成功集成当地玉米、棉花、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新模式。

据统计,这一绿色防控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15% 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 64 万余亩,实现节本增效近 4000 万元。玉米制种单产也从以往的 400 公斤提升至 520 公斤,亩增产 30% 左右,有力带动了伊犁河谷玉米制种高产标准化种植。如今,伊犁河谷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80 万亩左右,这背后离不开陈爱群和团队的辛勤付出。陈爱群参与的《玉米病虫草害全程高效防控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也凭借突出贡献荣获 2022 年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陈爱群先后负责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八师石河子市小麦及玉米等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在石河子总场的小麦套播玉米品种试验田里,时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仔细查看土壤墒情、麦苗分蘖情况以及玉米苗的健壮程度,并认真记录每一个数据。在实践中,她不断探索优化种植模式,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实际条件,制定出一套又一套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经专家组测产鉴定,2025 年第八师石河子市麦(小麦)玉(玉米)套种模式下冬小麦实收单产 616.5 公斤,比正播冬小麦单产还高出 9.5 公斤,再次彰显了她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卓越成效。

多年来,陈爱群组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大面积推广项目》等 19 个项目及试验,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 710 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带来超过千万元的科技增收。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 + 农业” 模式兴起,陈爱群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推广精准播种、无人机植保、智能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她主导建立的小麦高产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农民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田间墒情、病虫害预警,极大解放了人力,降低了种植风险,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科学。

在陈爱群等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4 年新疆粮食总产达到 2330.2 万吨,粮食单产 524.8 公斤,跃居全国第一,“西部粮仓” 的名号愈发响亮。谈及这些成就,陈爱群总是谦逊地表示:“科技是农业的翅膀,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该做的事。” 她深知,新疆农业的巨变,是一代代农技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而她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继续为这片土地的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陈爱群,这位 “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新疆的土地上书写着农业科技的传奇。她就像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新疆农业发展的道路,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农业科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