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回应释放关键信号,江南造船厂成全球焦点

在近期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张晓刚针对福建舰服役进程的提问时指出,”中国海军航母建设正持续实现突破性发展”。这一表述被国际军事观察界解读为明确信号 —— 舷号 “18” 的福建舰已进入服役冲刺阶段。目前,江南造船厂的船坞中,福建舰甲板上 36 个崭新的停机位标线清晰可见,舰体周边脚手架已逐步拆除,涂号作业的启动被视为交付倒计时的关键节点。
据《环球时报》援引军方信源披露,中国海军即将迎来 “三航母时代”,福建舰预计于 2025 年内正式入列。央视新闻在福建舰下水三周年专题报道中提到,军事评论员魏东旭分析,该舰海试工作进展超预期,特别是 2024 年 5 月以来已完成八次海上试验,总海试时长突破 100 天,其中 2025 年 3 月第七次海试重点完成舰载机电磁兼容测试,第八次海试仅用 6 天即收官,创下中国航母海试周期最短纪录。
电磁弹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作战效能刷新全球常规动力航母标准
福建舰最引人瞩目的技术突破在于其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央视曝光的测试画面显示,该舰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 “全甲板放飞” 演练,36 架舰载机从启动弹射到编队升空仅耗时 60 分钟,甲板挡烟板上的灼烧痕迹印证了高强度测试的成功。作为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配置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福建舰凭借中压直流供电系统,在能量转化效率上实现对美国 “福特级” 中压交流系统的超越 —— 后者每次弹射需 10 分钟充电周期,而福建舰的直流系统能耗更低、反应速度提升 30% 以上。
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实战能力跃升。数据显示,福建舰满载排水量超 8 万吨,三条电磁弹射轨道使其每日最大舰载机起降能力达 300 架次,相当于辽宁舰的三倍效能。配套的空警 – 600 固定翼预警机凭借相控阵雷达系统,将探测半径延伸至 800 公里,可有效追踪 F-35 等隐身目标,构建起立体化战场感知网络。
舰载机体系全面升级,三航母形成战略轮换机制
根据航展披露的信息,福建舰将搭载歼 – 15T 弹射版与歼 – 35 隐身舰载机的组合编队。其中,歼 – 35 双发中型隐身战机通过机翼折叠设计优化甲板空间利用率,其隐身性能与超视距作战能力将显著提升航母编队的制空优势。而空警 – 600 的列装则填补了中国航母固定翼预警机的空白,实现对传统舰载直升机预警范围的翻倍拓展。
三航母时代的战略布局更显深意。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将形成 “维修、训练、战备” 的科学轮换体系:辽宁舰专注人才培养,山东舰承担近海防御任务,福建舰则主打远海作战能力。这种配置使中国海军首次实现全天候航母战备值班,在台海、南海及西太平洋区域构建起常态化战略支点。从 2012 年辽宁舰入列到福建舰即将服役,中国在十三年间完成航母技术 “三级跳”——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建造,再到核心系统创新,造船效率更是令世界瞩目:福建舰从开工到海试仅用五年,而美国福特级二号舰同期仍未完成建造,中国造船工业以全球 53% 的订单占有率,实现了成本不足美国三分之一的高效造舰模式。
和平力量的海上注脚:发展即威慑的战略逻辑
“我们越发展,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越强”,国防部发言人的表态揭示了福建舰的战略定位。停泊在江南造船厂的舰体上,规划中的 12 架歼 – 35 与 24 架歼 – 15T 的部署方案,使单舰火力强度达到山东舰的两倍。未来三航母形成的 “一艘保养、一艘训练、一艘部署” 机制,将确保西太平洋海域常年游弋着中国的海上力量 —— 这并非霸权宣示,而是以实力为后盾的和平保障。当福建舰正式披挂入列,中国海军的深蓝征程将翻开新的篇章,用技术突破与战略智慧诠释 “发展即威慑” 的现代海军建设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