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啪!” 随着一记清脆的扣杀声,三水区的羽毛球爱好者们近期都在为同一件事沸腾 —— 第十八届 “福日升” 团青杯慈善公益羽毛球赛即将拉开帷幕。这场将于 10 月 1 日至 4 日在晟凯体育馆举行的赛事,不仅是羽球高手的竞技场,更是不分年龄、职业的全民狂欢盛宴,从退休大爷到香港选手,从企业白领到萌娃小将,都已摩拳擦掌,准备在赛场上挥洒激情。
各组别竞逐:从高手过招到萌娃争 “奶”
赛事设置的三大组别各有看点,吸引了不同群体的踊跃参与。公开组堪称 “神仙打架”,24 支队伍的名额竞争激烈,规则允许每队配备一名外援,其余队员需为本地人士,这让不少队伍早早开始 “招兵买马”。某工厂的老张就在茶水间放话:“今年咱厂队找了市队退役的高手当外援,肯定能打翻身仗!” 一旁的同事小王忍不住调侃:“去年你们小组都没出线,今年可别吹太早。” 两人当即就要相约球场 “比划比划”。
企业组则充满了 “团队荣誉感”,要求队员必须来自同一家公司,这让三水本地企业的年轻人蠢蠢欲动。纺织厂的小李软磨硬泡地说服车间主任组建厂队:“主任,要是拿了奖,全厂都有面子,说不定还能给大家谋点福利呢!” 主任嘴上笑骂 “打球比干活积极”,转头就去人事部领取了参赛表格。
青少年组的热闹劲儿丝毫不输成人组,赛事按年龄分为四个组别,最小的丁组面向 2016 年及以后出生的孩子。少年宫的王教练把 “美食激励法” 用得炉火纯青:“只要打进前八,教练请你们吃双皮奶!” 这话一出,孩子们训练劲头十足,小胖子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喊:“我要吃三碗!” 逗得训练场一片欢声笑语。
报名热潮:线上挤爆后台,线下 “盯梢” 工作人员
“青春三水” 公众号的后台近期彻底 “沦陷”,负责报名工作的小吴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上午刚通过 20 个申请,下午又涌进来 50 多个。” 除了年轻选手线上报名,不少老年爱好者还选择线下 “亲自督办”。社区的老刘头拿着一叠材料来到办公室,非要看着小吴录入信息才放心,工作人员一看他的社保记录忍不住笑了:“刘叔,您这记录从 1998 年就开始了,真是老三水人了!”
报名材料的审核也十分严格:公开组需提供身份证、房产证或学生证证明本地身份;企业组则要出示社保记录确认员工身份。为了顺利参赛,选手们都格外用心,有位大叔甚至把材料分门别类装在文件袋里,标注得清清楚楚。
赛事筹备:规则刺激,保障到位
本届赛事的规则设计充满竞技性,公开组采用五场总分制,企业组为三场制,而最受关注的冠亚军决赛将采用 25 分制,去年决赛打到 23 比 24 时,全场观众呐喊助威的场面至今让裁判老陈记忆犹新:“干了二十年裁判,从没见过这么胶着的对决!”
安全保障方面也丝毫不含糊,所有参赛选手需签订安全责任书并购买保险。医务室的小张已经备足了云南白药、冰袋等物资:“去年光喷雾就用了三十多瓶,今年得翻倍准备才够。” 这番话让不少选手笑着调侃 “得悠着点打”。
奖励设置则兼顾荣誉与实用性,前八名均有奖项。本地一家五金店老板还借机 “蹭热度”,挂出 “庆祝员工参赛,全场球拍八五折” 的横幅,引得不少选手和市民前来选购,连竞争对手都忍不住来凑单。
全民预热:从公园到菜场,处处皆是羽球影
距离比赛还有一个多月,三水区早已弥漫着浓厚的备战氛围。公园里、球馆内,随处可见选手们训练的身影,有人对着空气挥拍练手感,还有位大叔买菜时都拎着球拍,说是要趁机练腕力,气得老伴笑骂:“你是要跟青菜打比赛吗?”
赛事消息也成了街坊邻里的热门话题,菜市场的大妈们挑菜时都在议论:“听说今年有香港选手来参赛?” 卖鱼的老王接过话茬:“我侄女在青少年组,天天在家练发球,连家里的狗都学会接球了!”
作为三水区的传统赛事,“团青杯” 羽毛球赛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的水泥地赛场,到如今设施专业的晟凯体育馆(去年曾承办省级邀请赛),场地在升级,但人们对羽球的热爱从未改变。
目前,报名通道将持续到 9 月 16 日中午,不少心急的选手已经天天打电话咨询分组情况。这场不分年龄、职业的羽球盛宴,正等待着所有热爱者的参与 —— 当球拍挥动时,所有身份标签都将褪去,只剩下纯粹的热血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