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花桥镇:党建引领下的辣椒丰收季,奏响乡村振兴 “椒” 响曲

初秋的贵州石阡县花桥镇,微风拂过梁家屯村的山坡,500 亩辣椒种植基地里一派火红景象 —— 株株辣椒树上挂满了饱满的朝天椒,红的果实与绿的枝叶相映成趣,秋露滋养下的枝头还点缀着细碎的新蕾。田垄间,数十名村民忙着采摘、装袋,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这片曾经的闲置土地,如今已成了村民增收的 “致富田”,奏响了一曲热闹的丰收 “椒” 响曲。

一、支部带头:盘活土地,种下 “致富椒”

“这兜辣椒结了 138 个,还在不断开花!” 梁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梁世金蹲在田埂边,细数着辣椒的挂果量,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春天,村党支部以图斑整改为契机,创新 “支部引领、村委主导、合作社实施” 的发展模式,将村里零散的闲置土地整合起来,标准化打造了 500 亩辣椒种植基地,统一引种优质品种 “辣研 4 号”,从根源上解决了土地利用率低、农户单打独斗的难题。

“以前村里的地东一块西一块,大家种点玉米、土豆,收入没保障。” 梁世金介绍,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 “土地流转 + 劳务务工 + 收益分红” 的方式,让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又能在基地务工挣钱,还能共享合作社的经营收益。这种 “党建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不仅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更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实体支撑,实现了从 “空壳” 到 “实体” 的转变。

二、科技赋能:专家指导,护航 “丰收路”

辣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梁家屯村特意聘请了贵州省农科院辣椒所驻石阡帮扶干部张力作为技术顾问,将 “科研课堂” 搬到了田间地头。从育苗阶段的温湿度控制,到移栽时的行间距规划,再到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张力全程跟踪指导,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技巧。

“以前种辣椒全凭经验,病虫害来了只能干着急。现在张老师定期来指导,教我们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除虫,既环保又高效。” 正在采摘辣椒的村民黎世秀说。在科技加持下,今年的辣椒不仅挂果多、品质好,病虫害发生率较往年降低了 60%。此外,合作社还修建了标准化干椒烘烤房,实现了从鲜椒采摘到加工的 “一站式” 处理,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辣椒的附加值。

三、群众参与:就近务工,挣上 “踏实钱”

“每天采辣椒能挣 150 元以上,最多一天采了 370 斤,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64 岁的黎世秀一边麻利地摘着辣椒,一边算起了收入账。在梁家屯村的辣椒基地,像黎世秀这样的务工村民有 20 多人,既有本村的留守老人、妇女,也有周边村寨的群众,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63 岁的梁耀来和老伴蔡香妹是基地的 “常客”,从辣椒育苗到采摘,老两口全程参与,半个月就挣了近 4000 元。“以前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基地干活,时间灵活还能照顾家,心里踏实!” 梁耀来笑着说。村民郭毓燕更是从育苗阶段就扎根基地,每月稳定收入 3000 元以上,成了家里的 “顶梁柱”。

负责运输的村民罗传华每天驾驶车辆往返于基地与烘烤房之间,平均每天运送鲜椒 1 万多斤。“基地每天需要 25 人以上采摘,运输、烘烤环节还能带动 5 人就业,整个产业链让大家都有活干、有钱挣。” 罗传华说。

四、硕果累累:产业兴旺,激活 “新动能”

截至目前,梁家屯村辣椒基地的鲜椒产量已突破 20 万斤,一部分鲜椒直接销往周边市场,另一部分经过烘烤加工成干椒后远销四川、湖南等地。按照当前市场价计算,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50 万元以上,带动参与农户人均增收 8000 元。

“发展辣椒产业,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凝聚了村党支部的向心力。” 梁世金表示,下一步,村党支部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探索辣椒深加工,开发辣椒酱、辣椒面等产品,打造 “梁家屯辣椒” 品牌,让小辣椒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 “大产业”。

从闲置土地到丰收田园,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花桥镇梁家屯村在党建引领下,用小小的辣椒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田垄间的火红景象,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