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有人在国内默默耕耘,收获成功;有人则怀揣着对远方的幻想,踏上异国他乡的追梦之旅。徐思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无奈,也让人们对“美国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国内拼搏:从寒门到教授的辉煌
徐思远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境并不宽裕。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一头扎进书堆里,钻研经济模型和数据分析。大学期间,他更是勤奋刻苦,一边跟着导师做研究,一边自学论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毕业后,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申请读博士,深入挖掘学术的奥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顺利成为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在工作上,徐思远同样拼命。他积极写论文、参加会议,与经济学大牛郎咸平都能交流探讨,还参与国家级课题,为国家出谋划策。他的生活也过得十分“顺风顺水”,在北京买了大别墅,开上了好车,妻子为他生下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他成为了身边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典范,仿佛人生的道路一片光明。
迷失“美国梦”:从崇拜到决裂
然而,从2010年前后开始,徐思远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疯狂阅读关于美国、自由、民主的书籍,脑海中逐渐形成了“美国梦”的幻想。他开始觉得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比中国文化优越得多,在课堂上甚至当着学生的面贬低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不行,还在朋友圈里夸赞美国的潮流。到2017年参加国际会议时,他与西方学者交流后,更加贬低中国文化,称中国文化“低级”,这一言论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也因此受到了众多人的指责。
冲动移民:从家庭破裂到现实困境
尽管家人反对,徐思远铁了心要移民美国。妻子与他争吵不断,最终他以离婚相逼,妻子无奈妥协。他卖掉房子、车子,将所有钱换成美元,2018年初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要去“自由国度”重新生活。他的这一行为被很多人骂作“忘本”“不爱家”,但他却满不在乎,认为自己这是追梦的勇气。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一到美国,他投简历找工作处处碰壁,本土资历在那里毫无优势。他找中介帮忙办签证,还被骗了不少钱。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从事洗碗、送外卖、开出租、扫地、装修等辛苦的工作,生活压力巨大,与曾经教授的身份形成了天壤之别。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妻子和孩子也跟着他受苦。
扭曲心态:从自我否定到文化剥夺
徐思远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将这一切倒霉事儿都怪在中国身上。他在网上声称在美国挨白人的“欺负”比在国内“还算好”,这种话语透着自我否定和扭曲的心态。更过分的是,他给孩子起了英文名,禁止孩子学中文、过中国节日、吃中餐,公开宣称要让孩子变成百分百的“美国人”,剥夺孩子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教育方式让人不禁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他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
梦碎美国:从希望渺茫到归属感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在美国的日子越过越苦。他的车被偷了,警察却不理会;送外卖时还被白人辱骂,他都默默忍受着。心中的希望渐渐渺茫,到2022年前后,他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意识到美国并非他想象中的完美天堂。他在网上发帖承认自己错了,美国不是天堂,但网友对他的评论五花八门,有人认为他在“演戏”。如今,他依然在美国底层打拼,融不进当地社会,身份也越来越不稳定,曾经的归属感早已丧失。
徐思远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提醒着我们,不要盲目崇拜“洋货”,要珍惜自己的根和文化。同时,他的追梦勇气也值得我们敬佩,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失去自我,要清楚自己是谁,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在面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时,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重蹈徐思远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