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煤矸石在实验室里变身水泥熟料,当水泥配方的革新撬动行业减碳杠杆,2025 年 “金种子杯” 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现场,一群青年创业者正用材料创新重构绿色发展的底层逻辑。这场在中南大学举办的赛事吸引全国 160 个项目角逐,而其中两个聚焦工业固废与建材革新的项目,尤为彰显当代青年破解环境痛点的创新智慧。

一、煤矸石的逆袭:从工业废渣到建材新贵
在湘江之畔的研发中心,中南大学王奕彩团队的 “吃 ‘ 矸’ 渣净” 项目正在改写煤矸石的命运。这种全国堆存量达 70 亿吨的工业固废,曾因占用土地、释放重金属等问题成为生态负担,如今通过团队首创的建材冶金融合技术,正经历着从 “环境毒瘤” 到 “建材原料” 的华丽转身。
核心技术突破
- 自热式脱碳工艺:利用煤矸石自身含碳量引发自热反应,无需额外能源即可完成脱碳处理,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 40%
- 多相复合技术:将脱碳后的煤矸石与冶金渣复合,制备出强度达 42.5MPa 的水泥熟料,性能优于国家标准
- 全产业链设计:已建成年产 500 万吨处理量的示范线,未来计划延伸至高岭土、泡沫陶瓷等附加值更高的材料领域
环境经济双效益
- 生态价值:每吨煤矸石处理可减少 0.3 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示范线规模年减排 150 万吨
- 经济测算:煤矸石原料成本仅为传统水泥原料的 1/3,项目投产后预计年营收超 3 亿元
二、水泥行业的低碳革命:配方重构撬动减碳杠杆
湖南大学博士李镓睿带领的 “凝练新材” 团队,则将创新矛头指向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工业产品之一 —— 水泥。通过自主研发的高分子降碳剂,团队实现了水泥用量降低 30% 的技术突破,在 150 米高层建筑、跨江桥梁等复杂工程中完成应用验证。
技术创新矩阵
- 活性激发机制:降碳剂通过氢键作用激活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副产物活性,替代部分水泥熟料
- 智能配比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配料模型,可根据工程需求动态调整配方,确保强度达标
- 全周期减碳:在长沙某地标项目中,使用该技术的混凝土构件全生命周期减排达 7.5 万吨 CO₂
产业化加速路径
- 专利护城河:已获 12 项发明专利,其中 “多组分胶凝材料协同激发技术” 获 PCT 国际专利
- 资本助力:通过湖南股交所完成千万级融资,长沙经开区生产基地进入装修阶段
- 政策红利:依托当地 “七个一” 创业政策,获得场地补贴与人才公寓等支持,成本降低 25%
三、创业生态:政策活水浇灌创新之花
从校园实验室到产业示范线,这些青年创业项目的落地背后,是湖南构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 赛事赋能:”金种子杯” 设置传统、新兴等四大赛道,160 个入围项目中 394 个获投资尽调
- 资本对接:109 个项目获得 6480 万元基金投资,省外及海外项目占比达 21.2%
- 服务集成:团省委统筹的政策包涵盖场地、资金、导师等七大支持,形成 “立项 – 孵化 – 产业化” 闭环
在长沙经开区的创业园区,王奕彩团队的中试基地与李镓睿的生产车间仅一路之隔。这种空间集聚不仅促进技术交流,更形成了 “固废处理 – 低碳建材” 的产业协同效应 —— 当煤矸石处理后的粉体遇上水泥降碳剂,两种创新技术碰撞出的,正是绿色建材产业的未来图景。
四、未来展望:材料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
这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意义,远超商业成功本身:
- 循环经济示范:煤矸石项目为全球 70 亿吨固废处理提供中国方案,技术可复制至德国、澳大利亚等产煤国
- 碳减排杠杆:水泥降碳技术若全国推广,可使建材行业碳排放降低 18%,年减排超 1.2 亿吨 CO₂
- 人才培育效应:项目带动 500 余名大学生参与研发,形成 “创业 – 就业 – 创新” 的人才生态链
当年轻的创业者们用智慧让工业废渣焕发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力量,更是一代青年对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在湖南这片创业沃土上,这些从实验室走出的创新成果,正在改写传统产业的基因,为 “双碳” 目标的实现注入最鲜活的青春动能 —— 因为真正的创业价值,从来都在于用创新之火点燃可持续发展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