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发糕超简单做法,5 分钟学会不塌陷,香甜到邻居敲门

“发糕要发得好,日子才能节节高!”200 克小米面搭配 300 克普通面粉,蛋清打得蓬松如云,加三勺奶粉增香,和面要像哄小孩般温柔,蒸前冷水下锅,35 分钟不掀盖,焖五分钟出锅,金灿灿的发糕软和得比蛋糕还诱人。

“砰” 的一声,蒸锅盖子被重重摔在灶台上。王婶盯着锅里那坨塌陷的面团,气得直跺脚。这已是本周第三次失败,发糕不是硬得像砖头,就是塌得像烂泥。她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家灶王爷跟她过不去,专门让发糕蒸不好。

隔壁李奶奶闻着味儿过来敲门:“老王家的,你这又跟发糕较劲呢?” 王婶苦笑着掀开锅盖,露出那团惨不忍睹的发糕。李奶奶凑近一看就乐了:“哎呦喂,你这发糕长得跟被车碾过似的!” 她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来来来,让老婆子教你两招。”

要说这发糕,可是北方人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据老辈人讲,发糕的历史能追溯到宋朝,那时候叫 “炊饼”,是老百姓最爱的点心。发糕讲究的就是一个 “发” 字,发得好寓意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吃食,愣是让不少厨房新手栽了跟头。

李奶奶从橱柜里翻出个搪瓷盆,动作麻利地开始配料。“200 克小米面配 300 克普通面粉,这个比例记牢喽!” 她边倒面粉边解释,“光用白面太实在,加点小米面就像给发糕穿了个蓬蓬裙,怎么蒸都软和。” 王婶在一旁直点头,活像个认真听课的小学生。

打鸡蛋的时候,李奶奶特意把蛋壳在碗边轻轻一磕:“看见没?蛋清要打得跟云彩似的蓬松,这样发糕才能暄软。” 她往盆里加了三勺奶粉,“这可是秘方,奶香味儿能让发糕香得邻居流口水!” 王婶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这配料听着就馋人。

和面可是个技术活。李奶奶把温水调得跟洗澡水温度差不多,一边慢慢往面粉里倒,一边用筷子画圈搅拌。“和面要像哄小孩似的,水得一点点给,急了面糊就该闹脾气结疙瘩了。” 王婶看着盆里的面糊渐渐变得丝滑,眼睛都亮了。

发面的过程最考验耐心。李奶奶把面盆放在暖气片旁边,盖上块湿布。“这面啊,得让它舒舒服服睡个觉,等它胖成两倍大才算醒透。” 她顺手往面糊里滴了几滴香油,“这点油就像抹脸霜,能让发糕蒸出来水灵灵的。”

趁着发面的功夫,李奶奶讲起她年轻时在国营食堂做面点的经历。“那会儿食堂每天要蒸上百笼发糕,老师傅教我们看面发没发好,就用手指头戳一下,要是小坑慢慢弹回来就是正好。” 她边说边比划,逗得王婶直乐。

面发好后,李奶奶的动作突然轻柔起来。她撒了把干面粉在案板上,像抚摸小猫似的轻轻按压面团。“排气要温柔,使劲揉的话面筋该紧张了,蒸出来的发糕能硬得砸核桃。” 王婶恍然大悟,难怪之前做的发糕总像砖头。

模具处理也有讲究。李奶奶拿着刷子在模具里抹油,动作熟练得像在给姑娘梳头。“这油要抹得匀,厚了发糕底下该汪着油,薄了又该粘底。” 她顺手往面糊里按了几颗红枣,“加点料,发糕看着就喜庆,跟小姑娘头上戴花似的。”

上锅蒸的时候,李奶奶特意嘱咐要冷水下锅。“让发糕跟着水温慢慢热,要是直接上开水,准得把它吓缩回去。” 她盯着灶台上的闹钟,“35 分钟,少一分钟都不行,中间还惦记着掀盖看的,发糕准塌给你看。”

时间一到,李奶奶却不急着开盖。“得让发糕在锅里冷静会儿,突然见冷空气,它该缩成柿饼了。” 她神神秘秘地竖起五根手指,“焖五分钟,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

当锅盖终于掀开时,王婶惊得张大了嘴。金灿灿的发糕蓬松得像朵云,红枣点缀其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她迫不及待切下一块,咬下去的瞬间眼睛都眯起来了:“天爷啊!这也太好吃了吧!比蛋糕还软和!”

李奶奶得意地擦擦手:“咋样?老婆子这手艺还没丢吧?” 她掰了块发糕塞进嘴里,“知道为啥叫发糕不?发得好,日子才能节节高!” 窗外的夕阳把厨房染成金色,蒸锅里的发糕冒着热气,整个屋子都飘着甜丝丝的香味。

第二天一大早,王婶就端着新蒸的发糕挨家挨户送。楼下的张大爷咬了一口直竖大拇指:“这发糕绝了!比稻香村的还地道!” 对门的小孙子更是吃得满脸都是,嚷嚷着还要。王婶心里美滋滋的,这下可算把发糕给整明白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