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是希望的象征,承载着农户一年的期盼与收成。然而,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魏先生一家,却被一场假种子风波卷入了无尽的困境,千亩玉米绝收,百万损失索赔无门。
假种子引发绝收悲剧
魏先生和父亲在吉林省松原市承包了1000亩土地种植玉米。由于对种子行业了解有限,他们委托老家农安县的种粮户周先生帮忙购买种子。2024年3月,魏先生的父亲向周先生转账18.7万余元,其中4.5万元用于购买玉米种子,这些种子由华旗种业直接送到魏先生手中。
本以为能迎来丰收,可秋收时,魏先生却大失所望。自家玉米产量远低于预期,1垧地(约10亩)收成不到1万斤,而正常情况应收获2万斤以上。2025年3月,他们再次通过周先生购买了6.3万余元的种子,这次购买的玉米种子没有统一包装,被装在几种不同的饲料袋中。农安县农业农村局以种子没有明确标识为由,认定这批种子为假种子。
华旗种业曾声称售卖的是名为“金庆707”的种子,但公开信息显示,“金庆707”是吉林省金庆种业选育的玉米杂交种,2014年就被要求退出吉林省种子市场。魏先生使用转基因检测试纸测试,发现购买的种子属于转基因品种。他坚信,假种子就是导致玉米欠收的直接原因,损失高达百余万元。
索赔陷入僵局
农安县农业农村局行政执法大队表示,魏先生是通过中间人周先生购买种子,款项也转给了周先生,但种子确实是华旗种业直接送达的。华旗种业方面却否认曾向魏先生出售种子,声称种子是卖给周先生,再由周先生转卖给魏先生。该公司仅愿意出10万元进行和解,这与魏先生的损失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当地农业部门调查后认定这批种子为假种子,并对销售方华旗种业处以59.136万元的罚款。然而,由于华旗种业已提起行政复议,处罚决定尚未形成最终结果。魏先生通过中间人购买种子,这使得索赔之路变得异常艰难,陷入了僵局。
假种子案件频发,农户需警惕
假种子案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农业农村部今年6月公布了十起涉种典型案例,涉及小麦、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严厉打击种业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
对于魏先生的赔偿问题,农业部门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一案例给广大农户敲响了警钟,购买种子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看种子包装和标签是否完整规范,切记保留好购种票证。只有这样,才能在遭遇类似问题时,有足够的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魏先生一家的遭遇,是假种子问题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我们,保障种子市场的安全与规范,是维护农户利益、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的重要环节。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种子行为,让农户能够安心种植,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