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从不是退路,而是藏着希望的出路。” 在陕西子洲县何家集镇,被乡亲们称为 “庞掌柜” 的新农人庞亚探,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都市上班族到乡村振兴带头人的蜕变。他以种植为根基、加工为纽带、文旅为延伸,在黄土地上织就 “三产融合” 的共富网,让沉寂的村庄因油菜花海焕彩、因特色农产扬名,走出了一条陕北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
一、归乡初心:从 “城市客” 到 “田埂人”,唤醒撂荒土地
2021 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庞亚探每次返乡,总能看到成片撂荒的土地和留守老人的身影,心底的乡土情结让他毅然辞去城市稳定工作,带着 “为家乡做点事” 的初心扎根故土,创办 “庞掌柜” 农业品牌。
他没有盲目扩张,而是从最基础的一产种植破局,精选适配陕北气候的特色作物:带领农户种出的贝贝南瓜软糯绵密,自然成熟的西红柿酸甜多汁,还有成片的油菜、油葵在田间铺展。“咱的菜不催熟、不打药,要的就是老辈传下的本真味道。” 庞亚探的坚持换来了市场认可,也让周边农户看到了土地的新希望 —— 种植户庞思宁跟着种了 2 亩贝贝南瓜,年收入直接翻了近两倍。
二、二产破局:建厂房、添设备,让 “原粮” 变 “精品”
“只卖原材料,农户赚不到大头。” 深知产业链短板的庞亚探,在种植稳步推进后迅速布局第二产业,用加工环节为农产品 “提价增值”。2025 年,他投入 30 万元购置西红柿后端加工设备与黄芪初加工设备,崭新的厂房已在田边矗立,设备安装进入收尾阶段。
“以后咱的西红柿能做成罐头,黄芪能加工切片,再也不是‘种啥卖啥’的老路子了。” 庞亚探的规划不止于此:针对自产的油菜籽、小麦,他正考察选购磨面坊与榨油坊设备,预计两个月内就能建成投产。这些加工坊不仅能 “消化” 自家和周边农户的产出,更能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30% 以上,让利润真正留在乡村、装进农户口袋。
三、三产赋能:线上线下齐发力,花海引客激活乡村
在庞亚探的布局里,农产品的 “最后一公里” 与 “价值延伸” 同样关键。他一手抓销售渠道,一手挖文旅潜力,让三产成为带动增收的 “加速器”。
1. 双线销售:农产走出黄土高坡
庞亚探紧跟直播浪潮,对着镜头向全国网友推介陕北农产,贝贝南瓜、西红柿常常通过专车直达西安,成了城市市民追捧的 “土味珍品”。线下,他在榆林市区开出特色门店,馃馅、苹果、黄芪等子洲特产整齐陈列,形成 “线上直播带货 + 线下体验选购” 的 O2O 模式。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链路,让陕北农产的名气越传越远。
2. 农旅融合:油菜花海成 “打卡地”
每年六七月份,庞亚探种植的千亩油菜花如期盛放,金色花海沿着沟壑铺展,成了陕北高原上的独特景致。他顺势以花为媒,推出 “农耕体验 + 窑洞民宿 + 农家美食” 的农旅套餐:游客既能在花海拍照打卡,又能下地摘菜、亲手磨面,临走时再带份现榨菜籽油或南瓜干。来自米脂的游客直言:“既能看风景,又能尝鲜体验,这趟乡村游太值了!”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仅花期就能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近 10 万元,让乡村从 “只产粮” 变成 “亦风景”。
四、共富愿景:从 “一人富” 到 “众人强”,打造乡村新范式
如今的何家集镇,撂荒土地变成了 “希望田”,留守农户成了 “产业工”,庞亚探的探索早已超出个人创业的范畴,成为陕北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样本。他计划继续扩大规模,打造沉浸式农耕体验园,更盼着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农业不是终点,是能扎根的起点;农村不是退路,是能干事的热土。”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联动,从个人归乡到带动众富,庞亚探用行动证明:乡土里藏着无限可能。当油菜花海再次盛放,当加工坊机器响起,当直播间订单不断,这片黄土地上的共富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若想了解庞亚探特色农产的种植技术、农旅项目的运营细节,或是陕北乡村创业的政策支持,欢迎随时告诉我,我会为你补充更详细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