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市场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跨境物流运输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青岛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表现亮眼,截至 8 月 25 日,累计开行数量达 449 列,在线路拓展与货品运输两大维度实现 “双突破”,“中国制造” 通过这条国际物流通道加速出海,效率与规模再创新高。
一、班列开行量创新高,15 天直达俄罗斯
8 月 25 日 10 时 15 分,X8022 次中欧班列从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缓缓驶出,列车上满载着挖掘机、轮胎、冰箱等 “中国制造” 产品,预计 15 天后便可抵达俄罗斯谢利亚季诺。这趟班列的开行,不仅是青岛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高效运转的缩影,更彰显了我国跨境物流的强劲实力。
作为连接山东沿海港口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今年以来成果显著。截至 8 月 25 日,累计发送中欧班列 449 列,运输集装箱超 4.69 万标箱,同比增长 29.2%,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国铁济南局青岛车务段胶州站站长姜波介绍,示范区内中欧班列采用 “直发模式”,每趟班列的发车准备时间减少 1 小时,既提升了运输效率,又节约了铁路运力。今年以来,已有超 100 趟班列实现 “点对点直发”,进一步缩短了 “中国制造” 抵达海外市场的时间。
二、创新模式提效降本,“一单到底” 惠及企业
为提升跨境物流效率,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国铁济南局联合海关试点 “一单到底” 多式联运模式。国铁济南局济南铁路物流中心胶州营业部负责人高义田表示,该模式下,企业只需完成一次申报,即可实现班列全程通行,无需在中途重复办理手续,大幅简化了流程。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通关效率提升 30%,还帮助企业有效降低了综合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强了 “中国制造”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的枢纽优势也为班列高效运转提供了支撑。作为连接山东沿海各港口与内陆地区的关键节点,这里能够快速整合海陆物流资源,实现货物的高效集散。数据显示,自上合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到发中欧班列已达 4954 列,单日最高作业量突破 2000 标箱,强大的作业能力为班列规模化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线路网络覆盖广,通达 23 国 54 城
在班列开行量增长的同时,青岛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的线路网络也在持续拓展。目前,已实现 31 条国际班列线路常态化运行,覆盖 23 个上合组织及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的 54 个城市,构建起一张连接亚欧大陆的高效物流网络。
从最初的基础货品运输,到如今涵盖工程机械、家电、汽车配件等多元化产品,青岛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运输的货品种类不断丰富,“中国制造” 的多元化优势通过这条通道充分展现。无论是运往俄罗斯的挖掘机、轮胎,还是发往中亚国家的家电产品,都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输,快速抵达海外客户手中,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注入新活力。
随着 “直发模式”“一单到底” 等创新举措的持续推进,青岛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将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拓展服务范围,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深化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力量。未来,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还将继续发挥枢纽优势,助力更多 “中国制造” 走向全球,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