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陕北高原,晨露还恋着洋芋叶尖不肯离去,子洲县马蹄沟镇段家湾村的种植基地里已响起了热闹的劳作声。农户们挎着竹筐在田垄间穿梭,镢头插进土里轻轻一撬,一个个圆滚滚的夏洋芋便带着泥土的芬芳 “跳” 了出来,白黄相间的外皮映着村民们的笑脸,宣告着丰收季的到来。
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
“快看这洋芋,个头比拳头还壮实!” 种植大户李文金举起刚挖出的洋芋,兴奋地向周围人展示。他弯腰拂去洋芋表面的湿泥,光滑饱满的轮廓展露无遗。“我这 25 亩地,今天刚开收,估摸着亩产得有 3000 斤!”
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忙着分拣、装袋,三轮车在田埂间往来穿梭,将一筐筐新鲜洋芋运往村口的临时收购点。收购商王建军早已在此等候,秤杆起落间忙得不可开交:“段家湾的夏洋芋口感绵密,淀粉含量高,往年没等运出村就被抢空,今年我提前三天就来排队了。”
村党支部书记张海红蹲在收购点旁,拿起一个洋芋掂了掂:“咱这洋芋能打响名气,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沙壤土透气,灌溉用的是山泉水,再加上科学种植,种出来的洋芋又面又甜,县城的超市和餐馆早早就下了订单。”
党建领航的产业蜕变
谁能想到,如今让村民们喜笑颜开的夏洋芋,曾是段家湾村想都不敢想的致富产业。“以前村民零星种点洋芋,要么产量上不去,要么卖不上价,顶多够自家吃。” 张海红回忆道。去年村党支部调研时发现,村里的沙壤土和温带半干旱气候特别适合夏洋芋生长,当即决定抱团发展规模种植。
为打好产业基础,村党支部专程到县农业农村局请来土壤专家,通过测土配方筛选出适合本村的荷兰 15 号种薯。党员带头试验科学施肥法,将农家肥与有机肥按比例混合,既保墒又提升品质。同时引入滴灌技术,根据洋芋生长阶段精准调控水量,硬是让 100 多亩普通土地蜕变成了高产田。
“最关键的是有技术撑腰。” 李文金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田埂边的技术指导牌说,“县农技中心的专家每月来两趟,从育苗到防虫全程手把手教。前阵子叶子有点发黄,专家一看就知道是缺钾,指导我们追施草木灰,没几天就缓过来了。” 在 “党支部 + 农技服务 + 农户” 机制的推动下,段家湾夏洋芋的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近三成,病虫害发生率降至 5% 以下,优质品率超 90%。
小洋芋里的民生大文章
“按现在的收购价,一斤能卖 1.5 到 1.8 元,我这 25 亩地能收入 12 到 13 万元!” 李文金眼里闪着期待的光,“除去种子、化肥成本,纯利润能有 8 到 9 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不止李文金,全村 36 户种植户都尝到了甜头。村民李小光家种了 8 亩夏洋芋,早上刚卖完第一茬,就揣着钞票往镇上赶:“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钱,这下都有了着落。”
张海红翻着销售台账介绍,今年全村夏洋芋总产量预计达 30 万斤,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总产值约 50 万元,户均增收近 1.3 万元。“下一步我们要注册‘段家湾夏洋芋’商标,搞真空包装、做电商直播,让咱的洋芋走出陕北,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夕阳西下,满载夏洋芋的货车驶离村口,扬起的尘土中都透着丰收的气息。田埂上,村民们正忙着平整土地,为明年扩大种植做准备。在党建引领下,这颗小小的夏洋芋,正稳稳托起段家湾人增收致富的梦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滚越远,越滚越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