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夏末,河南周口张庄村的瓜农张建国蹲在龟裂的田埂上,望着眼前半荒的瓜田直叹气。这位种了 15 年黄心西瓜的老农,手里攥着县农业局下发的《黄淮海地区西瓜品种结构调整方案》,满脸困惑:“种了大半辈子的瓜,说换就换,心里真没底。” 一时间,“国家禁止种植黄心西瓜” 的说法在农户间悄然传开,引发不小的波动。但事实上,所谓 “禁种” 并非一刀切的禁令,而是农业部门针对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出的品种结构优化政策。
政策调整背后的现实考量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西瓜主产区,2023 年黄心西瓜种植面积达 280 万亩,涉及农户超 50 万户。长期连作让这片土地不堪重负,张建国的瓜田就是典型案例 —— 连续 8 年种植黄心西瓜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2.1% 降至 1.7%,根腐病发病率高达 37%,2022 年因病害减产 12%。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约 60% 的黄心西瓜种植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退化,病虫害发生率较十年前上升 40%。
《黄淮海地区西瓜品种结构调整方案》提出 “2025 年前淘汰黄心西瓜种植”,实则是针对这一现状的科学调整。方案并非简单禁止,而是主推抗病性强、经济效益更高的翠玉瓜、京欣系列等新品种。但政策落地过程中,不少像张建国这样的农户面临技术衔接、前期投入处置等现实难题,这也让 “禁种” 的误读有了传播空间。
品种改良带来的效益革新
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军正用手机查看智能水肥系统的数据。“你看,这是改良后的翠玉瓜,虽然单果重比黄心西瓜少 1.4 斤,但产量反而提高 18%。”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对比试验显示,通过 “西瓜 – 南瓜 – 甜玉米” 轮作模式,翠玉瓜的糖度提升 1.7 度,每亩综合收益从 4200 元增至 5800 元。
技术升级让种植成本大幅下降。李建军的合作社引入生物防治技术,释放丽蚜小蜂防治瓜蚜,配合智能滴灌系统,不仅节水 40%、肥料利用率提升 30%,农药成本还降低 25%。算下来,每亩种植成本从 2800 元降至 2100 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越来越多农户开始理解品种调整的意义。
产业链延伸创造的增值空间
在河南周口的西瓜加工园区,一车车新鲜的西瓜皮正被送进生产线。“别小看这瓜皮,现在收购价从 0.8 元 / 公斤涨到 2.5 元,成了香饽饽。” 园区负责人介绍,这些西瓜皮经处理后,一部分制成宠物零食,年采购量突破 5000 吨;另一部分通过生物降解技术,变成可降解包装材料。
产业链的延伸让西瓜浑身是宝。西瓜籽油提取技术的突破,使出油率从 18% 提升至 23%,每吨西瓜籽可产油 230 公斤,油品市场价达 18 元 / 公斤。云南元谋县开发的西瓜花茶,让每亩地额外增收 2000 元;山东德州的西瓜皮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年产值达 1.2 亿元。农业农村部《2023 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指出,全产业链增值可使西瓜种植收益提升 300%-500%。
政策护航下的平稳转型
为化解农户的转型顾虑,农业农村部推出《西瓜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从三方面提供保障。良种补贴政策已为采用改良品种的农户发放 5.8 亿元补贴,每亩补贴 200 元;天气指数保险覆盖暴雨、干旱等 12 种灾害,每亩保额达 3000 元;200 个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提供无人机飞防、物联网监测等 12 项技术培训。
河南周口的试点成效显著:2023 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覆盖 1.2 万人次,带动合作社利润增长 28%,土地流转率提升至 36%。张建国所在的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农资、共享技术服务,社员亩均成本降低 18%,收益增加 25%。“现在明白了,不是不让种瓜,是教我们种更好的瓜。” 张建国笑着说,他的田里已经种上了翠玉瓜苗。
区域协同发展的未来图景
黄淮海地区正探索 “三三制” 发展模式:30% 土地保留传统种植,30% 发展加工转化,30% 建设生态保护区。山东德州通过这种布局,虽减少 15% 的种植面积,却因精深加工使整体产值提升 40%,地下水超采量下降 18%,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 0.05%。
根据《全国西瓜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未来三年将投入 15 亿元建设国家西瓜种质资源库,2025 年良种覆盖率提升至 95%;实施沃土计划,改良土壤 2000 万亩;打造 50 个地理标志品牌。在江苏盐城,智慧农业园区已实现无人机飞防覆盖率 35%,西瓜皮利用率 80%,2023 年出口韩国的西瓜制品价值突破 2 亿元。
从 “禁种” 传闻引发的焦虑,到品种调整带来的新生,黄心西瓜产业的转型之路,正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这场以科学为指引、以政策为保障、以农民为主体的变革,正在让更多土地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