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话说得好:“头伏不补,伏天受苦”。三伏天里,暑气蒸腾,空气黏腻,人的身体在湿热交加的环境中,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稍有不慎,补过了头易上火生湿毒,贪图寒凉又会伤及脾胃。如何在这个关键时节吃对、吃好,让身体元气满满?答案就藏在四种 “扶阳” 食物里,它们如同夏日里的健康卫士,帮助我们升阳气、养脾胃,轻松应对伏天的挑战。
一、健脾益胃 “佼佼者”:山药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不少上班族总感觉身体像台老旧的机器,这儿虚那儿弱,想调理却无从下手。此时,药食同源的山药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健康之门。
历史上,名医张锡纯对山药情有独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他盛赞山药 “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 性平可以常服多服”。短短数语,便道出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强大功效。脾胃乃后天之本,一旦脾虚,寒湿、痰湿等问题便接踵而至。有些朋友盲目吃大鱼大肉进补,反而腹胀难受,甚至流鼻血,这就是虚不受补的典型表现。而脾胃气虚、稍运动就虚汗淋漓、整天提不起精神的人,以及饱受腹痛、食欲不振困扰的人群,坚持食用山药,往往能收获惊喜。
山药的吃法多样,其中四神汤堪称经典。准备山药、茯苓、芡实、莲子(或薏苡仁)各 20 克左右,煲汤时,它能融入任何汤品,甘淡的滋味丝毫不影响原汤风味;煮粥时,将食材切成小丁与粳米同煮,一碗下肚,脾胃瞬间被温暖与滋养包裹。要是觉得自制麻烦,市面上的茯苓山药粉也是不错的选择,精选神农架土茯苓、河南焦作垆土山药,搭配有机薏仁与湖南莲子,只需用凉开水搅匀,再以沸水冲泡,绵软细腻的口感,老人小孩都爱不释手 。
二、消暑解毒 “古良方”:三豆汤
追溯到宋代医学典籍,三豆汤就已声名远扬,堪称流传千年的养生瑰宝。抓一把绿豆、赤小豆、黑豆各 20 克,洗净浸泡 1 小时后,放入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煮 1 小时,待豆子开花加入冰糖,再煮 5 分钟,放凉后连汤带豆一并食用。若肠胃较弱,可用温性的红糖替代冰糖。
绿豆,天生自带 “清凉属性”,清暑热、解百毒,止渴健胃、利水消肿;赤小豆擅长健脾止泻、清热消暑,利水消肿的本事更是一绝;黑豆入肾经,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是补肾益阴的好帮手。三伏天里,当你感到浑身乏力、身体沉重,甚至冒出湿疹、痱子,这多半是湿热在作祟,来一碗三豆汤,恰似给身体做了一次深度清洁。比起偏寒性的绿豆汤,三豆汤巧妙中和了寒性,老幼皆宜,堪称夏日饮品的 “智慧之选” 。
三、温阳散寒 “小能手”:生姜
三伏天,人的阳气浮于体表,体内反而阳气不足。不少人贪图一时凉爽,冷饮、冰西瓜不断,殊不知寒气正悄悄侵入脾胃,导致胃寒、发胖、怕冷等问题。此时,生姜就像一团温暖的小火苗,能驱散体内寒湿。
生姜不仅能温阳暖胃,还是平衡食物寒性的 “绝佳搭档”。吃凉拌菜、喝牛奶,或是享用水果、皮蛋时,搭配些生姜,就能巧妙化解食材的寒凉。若是不慎染上轻微风寒感冒,或是受寒咳嗽、咳白痰,生姜解表散寒、温肺止咳的功效便能大显身手。
觉得生姜辛辣难以下咽?试试醋泡姜。选嫩姜洗净切片,用盐腌制后挤出水分,放入无油无水的罐子,倒入天然酿造的食醋,怕酸可加些蜂蜜、白砂糖,冷藏 3 – 7 天即可。晨起,配着米粥、馒头吃上几片,酸酸甜甜,开胃又健脾。百岁国医路志正坚持食用醋泡姜四十年,足见其养生魅力。选用铜陵白姜搭配老陈醋腌制的醋泡姜更是一绝,白姜洁白如玉、脆嫩多汁,老陈醋醇厚香浓,入口酸辣爽口,温热之感从喉咙蔓延至胃部,脾胃虚寒、手脚冰凉等人群不妨一试 。
四、解腻清肠 “小清新”:天然 “刮油菜”
三伏天,油腻食物下肚,总让人感觉肠胃负担重重。这时,苦瓜、黄瓜、冬瓜、绿豆芽、芹菜等天然 “刮油菜” 闪亮登场。苦瓜凭借丰富的维生素 C 和苦瓜甙,成为清热解暑、促进脂肪代谢的高手,凉拌、清炒皆可;黄瓜高水分、低热量,丙醇二酸能抑制脂肪生成,生吃、凉拌最能保留其清爽;冬瓜消暑利尿,膳食纤维助力肠道蠕动,煲汤、清蒸滋味鲜美;绿豆芽富含膳食纤维,热量极低,凉拌、炒制都能为餐桌增添清爽;芹菜独特的清香提神醒脑,膳食纤维帮助排毒刮油,凉拌、榨汁都别具风味 。
头伏时节,将这四大 “扶阳” 食物巧妙融入日常饮食,顺应天时进行调养。从一碗山药粥开启清晨,用一杯三豆汤驱散午后暑气,以几片醋泡姜唤醒晚餐食欲,搭配天然 “刮油菜” 清爽解腻。如此,便能在炎炎夏日升阳气、养脾胃,元气满满度过三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