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嬗变:从怀旧经济到游乐拟像的文旅转型之路

“世缘一念,便等闲、游戏人间”,这句宋词中的洒脱之语,如今却意外映照出当下古镇旅游发展的奇特走向。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古镇景区,千篇一律的青石板路、大同小异的商铺业态,不禁让人思索: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镇,究竟是如何在旅游经济浪潮中,从文化载体异化为大型游乐场的?

在安徽芜湖,两座古镇的不同命运构成了极具张力的对比样本。方村镇,这座曾因水运码头兴盛千年的江南集镇,随着陆路交通崛起,选择整体搬迁居民,将方村老街弃置为衰败废墟;而西河古镇则另辟蹊径,通过商业开发将古镇改造成旅游景区。两种截然不同的转型策略,不仅重塑了地域面貌,更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轨迹与文化认同。方村老街居民被迫背井离乡谋生,西河古镇虽凭借旅游经济焕发生机,却也陷入 “本真性缺失” 的困境。失去了依托水运商贸形成的本地生态,古镇即便保留建筑外壳,也不过是旅游经济学塑造的 “拟像”—— 居民如同电子游戏中的 NPC,与游客在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互动,怀旧沦为营销噱头,古镇实质已异化为供人消费的大型 cosplay 现场。

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旅游与旅行两种概念的本质差异。追溯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贵族的 “壮游”,是一场充满冒险意味的身心淬炼之旅。旅行者跨越陌生地域,在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获得精神成长,这种 “离家 – 历险 – 归家” 的过程,赋予旅行深刻的哲学隐喻 —— 生命本身便是一场无法折返的旅程。而现代意义的 “旅游” 则截然不同,它将出发地与目的地框定在熟悉的生活圈内部,封闭于经济循环的回路中。利奥塔敏锐指出,在这种缺乏外部刺激的闭环里,旅游需通过挖掘内部 “他异性” 来创造意义,如唤醒潜藏于日常生活中的 “非人” 或 “幼年” 记忆;东浩纪则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将 “观光客” 视为打破地域界限的特殊存在,他们如同本雅明笔下的 “漫游者”,以涣散目光游走各地,成为连接不同区域的商业媒介。

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与 “旅游业之父” 托马斯・库克密不可分。他将启蒙理念与铁路交通结合,使旅游从贵族专属走向大众生活。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旅游业服务对象已从 “公民” 转变为 “民众”—— 文化工业将旅游包装成商品,大众在消费过程中也被重塑为 “观光客”。利奥塔呼吁在文化工业体系中引入抵抗力量,打破同质化生产;东浩纪则将希望寄托于观光客的 “邮件性诸众” 特质,认为其无目的的流动能催生新的联结可能。但值得追问的是,这种临时性、碎片化的互动,能否构建起稳定的身份认同?或许正如 “游戏人间” 的洒脱态度,观光客的独异性恰在于其始终保持的游离与探索姿态。

回望古镇旅游的发展轨迹,从最初基于怀旧心理的文化消费,到如今演变为追求感官刺激的游乐场模式,折射出大众文化需求的迭代变迁。当古镇拟像逐渐失去吸引力,废墟探索、梦核美学等新兴文化形态开始填补怀旧缺口。这一过程不仅是文旅产业的自我革新,更是社会集体记忆与文化消费心理动态博弈的具象化呈现。在这场持续的嬗变中,古镇的未来,或许在于如何在商业开发与文化本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历史记忆不再只是被消费的符号,而是真正成为滋养当代生活的文化源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