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海之滨、鸭绿江畔,坐落着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 —— 丹东。这里是生态的乐园、文化的宝库、产业的沃土,更是一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城市。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无论是漫步江畔、穿梭古街,还是深入田间、走进工厂,都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忍不住赞叹一句:“鸭绿江畔,丹东真好!”
生态丹东:大自然的绿色馈赠
鸭绿江口,是鸟类的天堂。站在观鸟的绝佳位置,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数十万只候鸟应季而至。涨潮时,它们在天空中形成连绵起伏的 “鸟浪”,如灵动的音符谱写着自然的乐章;退潮时,便悠然自得地在滩涂上觅食、休憩。去年,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丹东最亮眼的生态名片。保护区工作人员王宇介绍道:“鸟类对环境极为敏感,如今保护区内已监测到 324 种鸟类,这是大自然对丹东生态的最高褒奖。”
为守护这片生态家园,丹东组建专业巡护队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护,还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科研。而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的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白清泉正熟练地更换红外相机电池、采集数据。屏幕上,黄喉貂戏水、黑熊纳凉的画面,展现着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丹东森林覆盖率达 65.7% ,420 余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其中 89 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024 年,丹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51 天,全省排名第一;地表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堪称生态之城。
文化丹东:历史与民俗的交融
唢呐声起,响彻大孤山下的古文化街。唐海峰是国家级非遗 “丹东鼓乐” 的传承人,他手中的唢呐一响,高亢与悠扬交织,瞬间将人带入浓郁的民俗氛围。“鼓乐在丹东传承百年,婚丧嫁娶、节庆活动都少不了它。如今东港还有 50 多位‘喇叭匠’,大家常聚在一起切磋。” 唐海峰说,他的儿子也继承衣钵,在音乐学府深造。
丹东的历史底蕴同样深厚。唐朝时设立安东都护府,抗美援朝时期这里又是重要的战略后方。在虎山,明代长城蜿蜒如龙,墙体上的铭文砖诉说着往昔。作为 G228 国道起点、G331 国道自驾游起点,虎山长城吸引着众多游客。今年 “五一”,这里接待游客超 3.9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抗美援朝纪念馆、安东老街等景点,融合红色文化与民俗风情,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2024 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255.61% 和 113.66%。
产业丹东: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走进孔雀表业集团,车间里一派繁忙。机床精准加工表盘,工匠们专注组装机芯。“丹东有 60 多家手表零部件企业,年产机芯超 500 万块,这里的产业生态是我们发展的根基。” 集团执行总裁杨威表示,公司每年投入超 2000 万元研发,计划推出 “球陀” 机芯,挑战制表技术高峰。
作为 “轻工业之都”,丹东曾诞生多个 “共和国第一”,拥有 68 个轻工业门类、1100 多种产品。如今,丹东实施轻工业名城振兴计划,推动产业向 “新” 发展。丹东华洋纺织服装公司改进设备工艺,全产业链创新,去年销售收入超 3 亿元;辽宁思凯科技专注智能仪表研发,近 6 年投入 1.6 亿元,产品覆盖全国,让丹东百姓用上智能燃气表。
甜蜜丹东:草莓产业的蓬勃发展
“看这草莓的糖度,比饮料还甜!” 夏广文在草莓大棚里直播带货,他返乡发展草莓产业,去年每亩收入 8 万元。东港草莓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个大味甜的品质。如今,丹东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全国最大草莓生产出口基地。
君桦生态果业繁育脱毒种苗,提升草莓产量和品质;荟友农业园的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摘鲜果。一颗草莓,带动了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等全产业链发展。圣野浆果合作社产品远销海外,甲午先生电商销售火爆,“丹东草莓” 还推出联名产品。“十四五” 以来,丹东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草莓产业,2024 年,全市草莓种植 8.75 万亩,产值突破 100 亿元,“东港草莓” 品牌价值达 391.6 亿元。
从生态之美到文化之韵,从产业之兴到甜蜜之果,丹东这座边境城市,正以独特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多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