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江镇抱荷岭村雀山村民小组,海拔 2800 多米的群山深处,雀山小学的三层教学楼静默伫立。这里仅有 2 名老师和 12 名学生,却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照亮着整个彝族村寨的教育前路。

陆学华,这位 51 岁的校长,一人承担着小学一二年级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他在这里已坚守了 29 年,从曾经的木板房到如今抗震教学楼,他见证着学校的每一次蜕变。“建校时是木板房,一到雨天,屋内屋外雨水连成串。” 陆学华回忆起往昔,眼中满是感慨,“现在的新校舍虽不大,但多媒体教室、图书角、操场样样齐全,孩子们学习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雀山小学距离漾濞县城五十多公里,看似不远,实则全是蜿蜒盘旋的山路,即便驱车也得花费一个半小时。从学校到村委会,同样要历经 40 分钟车程。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陆学华总是笑着调侃:“咱们这儿海拔高,空气清新,这也是别处没有的优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陆学华独自撑起了雀山小学的教育重担。从 1996 年到 2020 年,整整 24 年,他是学校唯一的老师。直到 2020 年,学生人数达到建校以来最多的 34 人,教育部门才增派了一名老师。然而此后,师资的更替始终不断,临聘老师因各种原因相继离开。
“为什么不考虑并校?” 这个问题陆学华被问过无数次。他无奈又坚定地解释:“教育部门肯定权衡过,但雀山村离村委会太远,孩子们上学太不方便,只能继续在这里办学。”
去年,大学毕业的何玉芬回到了母校,成为陆学华的新搭档。“我也是陆老师的学生,从这里毕业。” 何玉芬说。不过,她坦言自己不打算长期留在此地:“有更好的机会,还是会离开。” 对此,陆学华展现出了包容与理解:“年轻人有追求是好事,我支持他们。”
回顾 29 年的教学生涯,陆学华满是骄傲。他教出的学生升入村委会完小后,常因标准的普通话受到老师夸赞。更令他自豪的是,从这个小小的雀山小学,先后走出了五六十名大学生,这对于仅有五十多户人家的彝族村寨来说,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
今年的 “六一” 儿童节,陆学华和何玉芬精心为孩子们策划了活动,却因连日阴雨不得不取消,这让他们深感遗憾。但临近端午假期,陆学华依然认真地对孩子们说:“祝你们儿童节快乐!”
谈及未来,陆学华的愿望朴实又真挚:“学校对面的公厕隔着马路,孩子们去上厕所太危险,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 在这片云岭深处,两位老师用坚守与奉献,守护着十二名学生的求学梦,书写着乡村教育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