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凡博签约 NBA 篮网队” 的消息刚传开时,不少中国球迷燃起期待,但随着 Exhibit 10 合同的细节曝光,质疑声逐渐浮现 —— 这份被网友戏称 “临时工协议” 的合同,究竟是给年轻球员的追梦机会,还是球队瞄准中国市场的商业操作?“签约为卖门票” 的声音背后,藏着 NBA 残酷的生存规则与曾凡博面临的重重困境。
一、Exhibit 10 合同:高风险 “试训工具”,转正概率堪比中彩票
篮网给曾凡博的 Exhibit 10 合同,远非 “正式签约” 那么光鲜。从 NBA 过往数据来看,近五年签下这类合同的球员,八成最终会被裁掉,仅有两成能幸运转为双向合同或正式合同 —— 这个概率,比普通人中彩票头奖高不了多少。对曾凡博而言,这份合同更像 “限时试训资格证”:没有稳定薪资保障,随时可能因表现不佳被放弃,想留在 NBA,必须在常规赛开始前的短短几周内,从激烈竞争中抢到篮网仅剩的一个双向合同名额。
更不利的是他的身体状态:上赛季在 CBA 因伤缺席多场比赛,今年 6 月还在德国进行康复治疗,7 月甚至没能参加国家队亚洲杯赛事,直到 8 月才恢复系统训练。如今刚伤愈就要面对 NBA 季前赛的高强度对抗,无论是体能储备还是竞技状态,都难以与长期备战的对手相比。篮网队医大概率要时刻紧盯他的身体数据,避免出现二次伤病 —— 这种 “带伤试训” 的处境,让本就渺茫的转正机会更添变数。
二、商业逻辑难避:篮网签约,是否瞄准中国市场?
不少球迷质疑 “篮网签约是为卖门票”,并非毫无依据。从球队近期动态来看,篮网即将开启中国赛,此次来华阵容中,除了布克外,多为替补球员或边缘球员,缺乏足够的明星吸引力。而曾凡博作为中国球员,自带流量与话题度,签下他无疑能为中国赛增加关注度,吸引更多球迷购票观赛,甚至带动周边衍生品销售 —— 这正是 NBA 商业联盟 “利益优先” 逻辑的体现。
回顾过往,每当有中国球员与 NBA 球队签下类似合同,媒体往往会过度渲染 “NBA 追梦” 的氛围,最终却多以 “被裁” 收场。此次篮网的操作,难免让人联想到 “借中国球员热度撬动中国市场” 的可能性。毕竟对球队而言,签下 Exhibit 10 合同的成本极低,即便最终裁掉曾凡博,也已通过前期话题度赚足流量,稳赚不赔;而对曾凡博来说,却要在伤病恢复期背负 “商业工具” 的质疑,在高压下冲击几乎不可能的目标。
三、现实困境:伤病 + 竞争,季前赛成 “生死考题”
曾凡博若想打破 “商业工具” 的质疑,唯一的出路是在季前赛拿出亮眼表现,但他面临的困境远超想象。
一方面是身体状态的不确定性:从康复治疗到高强度训练,再到 NBA 级别的对抗,身体需要时间适应。上赛季 CBA 的伤病已经影响了他的竞技状态,如今仓促上阵,能否承受季前赛的强度、避免伤病复发,都是未知数。另一方面是残酷的竞争环境:与他争夺双向合同名额的,既有天赋异禀的年轻球员,也有熟悉 NBA 战术体系的 “老油条”。曾凡博不仅要在攻防两端证明自己,还要快速理解篮网的快节奏、多挡拆战术,每个回合都像 “考试”,任何失误都可能成为被淘汰的理由。
不过,并非毫无先例可循。当年渡边雄太也是从发展联盟起步,凭借持续的努力与稳定的表现,最终在 NBA 站稳脚跟;邓肯・罗宾逊更是从 Exhibit 10 合同一路逆袭,成为热火队的主力轮换。对曾凡博而言,此次试训即便无法转正,能在 NBA 训练体系中学习战术、提升对抗能力,也是难得的成长机会 —— 关键是要保持健康,抓住每一个展示自己的细节。
四、球迷需理性:别被 “情怀” 绑架,成长比短期成败更重要
面对此次签约,不少中国球迷陷入 “过度期待” 与 “极端质疑” 的两极:有人将曾凡博视为 “中国篮球的希望”,过度神化签约意义;也有人认为 “篮网纯粹为了商业利益”,否定球员的努力。其实,更理性的态度是:既看清 NBA 的商业本质,也尊重球员的追梦勇气。
NBA 本就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联盟,球队签约时必然会考虑市场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曾凡博的努力毫无意义。他能获得试训机会,本身就证明了自己的潜力;即便最终未能留在 NBA,回到 CBA 后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比赛中,也是对中国篮球的贡献。就像周琦曾多次冲击 NBA,虽未长期立足,却在技术与心态上获得成长;崔永熙也曾表示 “NBA 需看时机”,年轻球员的成长本就需要时间与试错。
对曾凡博而言,此次篮网之旅更像一场 “成人礼”—— 他需要在商业套路与竞技压力中找到平衡,在伤病与竞争中证明自己。而对球迷来说,与其纠结 “是否被忽悠”,不如给予更多耐心:关注他在季前赛的每一次进步,见证他在挑战中的成长,这比争论 “签约目的” 更有意义。毕竟,20 岁的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次试训的成败,远不能定义他的篮球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