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舞台上,各类事件交织上演,共同勾勒出时代的复杂图景。中国斯诺克的荣耀登顶、饮食习惯引发的文化争议、手机对青少年成长的冲击,这些现象背后,不仅蕴含着社会发展的多元面向,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需要摆脱 “不好意思” 的束缚,勇敢争取,方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正是突破自我、拒绝怯懦的生动写照。21 岁的白雨露在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决赛中,面对强敌开局不利却毫不退缩,以 6 比 4 逆转夺冠,实现两连冠。她没有因对手的强大而 “不好意思” 展现实力,而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技艺,一次次在赛场上证明自己。赵心童作为斯诺克历史上首位持外卡夺冠的选手,打破英国选手近百年的垄断,同样是敢于挑战权威、勇敢争取的典范。还有塞尔维亚网坛巨星焦科维奇,在法网首轮比赛中以 3 比 0 横扫对手晋级,他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强力发球、每一次灵活回球,都彰显着对胜利的强烈渴望。这些体育健儿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若因 “不好意思” 而畏缩不前,便永远无法触及荣耀的巅峰。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我们也应如此,拿出勇气,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
生活领域中,因管理学家汪中求对广东人烫碗习惯的言论引发的争议,同样凸显了表达自我观点的重要性。汪中求最初的言论被断章取义,引发热议。这一事件中,无论是支持烫碗习惯的一方,还是从科学角度提出反对意见的一方,都在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若大家都因 “不好意思” 表达观点,只是沉默不语,那么这场关于文化差异、卫生标准的探讨便无法展开,人们也难以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因害怕得罪人、怕被人否定,而 “不好意思”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唯有勇敢表达,才能避免误解,促进沟通,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青少年成长面临的手机困境,更是警示我们不能因 “不好意思” 而逃避问题。如今,手机对青少年的伤害日益凸显,注意力碎片化、社交剥夺、睡眠剥夺和成瘾等问题频发。然而,许多青少年因 “不好意思” 向家长、老师倾诉自己在手机使用上的困扰,或是因害怕被批评而不敢承认手机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家长和老师也可能因 “不好意思” 直面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这导致问题愈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若大家都能放下 “不好意思” 的心理,青少年勇敢说出自己的困惑,成年人积极主动地引导和干预,或许就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摆脱手机的不良影响,健康成长。
回到我们自身的生活,“不好意思” 的心理也在诸多方面阻碍着我们的发展。正如《这些年,我吃的都是不好意思的亏》中所描述的,乞丐因不好意思要饭饿死,商户因不好意思要账关门,年轻人因不好意思表白错过爱情…… 生活中,我们因 “不好意思” 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委屈自己;因 “不好意思” 争取应得的利益,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所有的 “不好意思”,本质上多源于面子问题,怕丢面子、怕被嘲笑,可我们往往高估了他人的关注度。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忙碌于自己的生活,我们没那么多观众。就像担心裤子上粘了口香糖被人指指点点,可大家根本无暇顾及;害怕自己与众人不同而被异样眼光看待,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与其被 “不好意思” 束缚,处处迎合讨好,不如大胆做自己,勇敢争取。
成功人士的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华为总裁任正非直言 “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太平洋集团前总裁严介和也表示 “我们干大事的从来不要脸” 。这里的 “不要脸”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知廉耻,而是放下内心的怯懦与自卑,摆脱 “不好意思” 的心理枷锁。在人际交往中,主动与陌生人搭话,突破 “不好意思” 的障碍,能拓展人脉;在工作学习中,勇敢表达观点、争取机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从体育赛场的荣耀拼搏,到生活中的文化争议、青少年成长难题,再到个人发展的日常困境,“摆脱不好意思,勇敢争取” 的理念贯穿其中。我们应汲取教训与力量,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大胆表达、积极争取,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