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上半年的资本市场舞台上,险资无疑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随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的相继披露,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彰显出险资在这一时期的强劲表现,不仅投资收益实现爆发式增长,其投资布局与策略调整更是引发广泛关注。
投资收益大放异彩,驱动险企利润上扬
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合计高达 1781.93 亿元,平均每日盈利约 9.84 亿元,平均每家日赚近 2 亿元,如此出色的业绩表现,投资收益功不可没。中国人寿上半年投资收益达 636.77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17%。权益类投资表现尤为突出,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规模较去年末增加超 1600 亿元,配置比例从去年底的 12.18% 提升至 13.60%,两类资产合计规模已逼近万亿元大关,达 9708.41 亿元。
新华保险投资收益增速更是惊人,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 187.63 亿元,同比暴增 1842%,公司归因于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的显著增加。中国平安同样表现不俗,上半年积极加仓股市,权益投资占比提升 2.9 个百分点至 10.5% 。经不完全统计,截至 6 月底,五大上市险企股票投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股票投资总规模超过 1.8 万亿元,相比年初净增超 4000 亿元。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全行业上半年增配股票规模超 6000 亿元,平安在股票投资上聚焦高分红、低波动品种,目前持有近 600 亿元浮盈尚未计入利润表,却已大幅增厚资产负债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收益高增长的同时,保险服务收入增速却降至个位数,如中国人寿保险服务收入同比仅微增 0.2%。在当下低利率环境中,投资收益对于险企业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新华保险便是典型,其上半年总收入里,保险收入占比约三分之一,利息和投资收入分别占 23% 和 27%,非保险收入占比过半。
投资版图探秘:银行股受捧,同业举牌成潮
在上半年投资收益的驱动下,人们不禁好奇,险资究竟将巨额资金投向了何方?据 Wind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险资现身于 734 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仓 927.03 亿股。银行股依旧是险资投资的核心偏好,截至二季度末,在 A 股市场,险资前五大重仓行业依次为银行、保险、电信、电力和交通运输 。
从个股层面来看,二季度末险资重点加仓了中信银行、华菱钢铁、中国电信、中国建筑、京沪高铁等标的。中国人寿增持中信银行 2.59 亿股、中国电信 2.05 亿股、中国建筑 1.57 亿股;信泰人寿加仓华菱钢铁 2.06 亿股;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合计加仓京沪高铁 2.08 亿股。
年内险资举牌动作频繁,次数高达 29 次,创下 2015 年以来的新高。这 29 次举牌涉及 23 家上市公司,其中银行板块最受青睐,7 家银行被举牌 14 次。上半年,平安人寿先后举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 H 股,新华人寿举牌杭州银行,瑞众人寿举牌中信银行,民生保险举牌浙商银行 H 股 。进入 8 月,平安人寿再度发力,接连举牌中国太保 H 股和中国人寿 H 股,这也是自 2019 年 7 月以来,险资举牌同业的现象再次出现。平安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此举是基于财务投资考量,同时也表明对保险行业长期价值的坚定认可。
投资策略明晰:高股息打底,布局新质生产力
手握巨额长期资金,保险机构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与可观回报?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五大上市险企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展望下半年投资布局,中国人寿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刘晖表示,将持续优化权益配置结构,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与优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对下半年 A 股市场保持乐观态度,持续跟踪市场上涨板块中的板块轮动,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等投资方向。
中国人保高管称,集团持续关注高股息投资策略,稳步加大 OCI 股票配置力度。在利率中枢下行、传统固收资产收益下降的形势下,高股息股票凭借较高分红收益的特性,对稳定总组合投资收益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表示,平安作为耐心资本,将适度加大权益配置力度,主要围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板块和高分红价值股进行布局。
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在持续为险资权益投资 “松绑”,鼓励长期资金入市。2023 年 10 月启动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基金,成为险资权益投资的重要突破口。目前试点已开展 3 批,金额合计 2220 亿元。其中,首批试点项目 —— 由国寿资产和新华资产联合设立的鸿鹄基金,一期 500 亿元已全部完成投资落地,目前稳定持有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和中国电信等个股,持股市值超 120 亿元 。可以预见,随着长期投资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监管鼓励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将新增保费的 30% 用于投资 A 股,未来险资在权益市场的参与度将进一步提升,其作为资本市场 “稳定器” 与 “压舱石” 的作用也将愈发凸显。
(注: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