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火锅行业的 “甜品竞赛”“卤味噱头” 逐渐失去吸引力,当预制菜的套路被食客一眼识破,2024 年的火锅圈悄然刮起一阵 “民国风”—— 炭炉、粗陶锅、食材溯源,这些带着旧时光印记的元素,成了火锅店吸引顾客的新法宝。有人说这是品牌对 “老味道” 的情怀致敬,也有人质疑这是行业创新乏力后的无奈之举。到底这场 “复古潮” 背后,藏着火锅行业怎样的生存逻辑?
一、从 “花样百出” 到 “食材溯源”:火锅行业的 “去浮华” 之路
曾几何时,火锅行业陷入 “内卷” 怪圈:比拼谁的甜品更精致,谁的卤味更像小炒摊,甚至把 “预制手工炒饭” 当作噱头,拆包装、倒铁板,上演一场场 “形式大于内容” 的表演。可食客的眼睛是雪亮的,“来吃火锅,不是看预制菜拆箱秀” 成了共识,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路,终究骗不过味蕾的判断。
于是,火锅品牌开始转向 “返璞归真”:巴奴推出 “蔬菜每月新”,把 “皱皮菜” 这类带着自然褶皱的 “丑菜” 端上桌,直言 “大自然的瑕疵比滤镜更真实”;吼堂老火锅举办 “食材溯源发布会”,喊出 “从种子到锅边,每口菜都知老家在哪” 的口号;就连海底捞也放下花活,深入贵州寻 “雷山鱼酱酸”、奔赴云南找 “野生菌”,把食材的 “本来面目” 写进菜单。
这并非刻意复古,而是行业终于醒悟:食客要的不是 “表演”,而是 “真实”。就像有顾客说的,“预制菜做的青菜,一吃就知道没晒过太阳”,火锅的核心终究是食材本身,脱离了 “鲜” 与 “真”,再花哨的套路都是空中楼阁。
二、民国火锅的 “原始密码”:藏在生存里的 “热乎气”
若想读懂火锅的 “本真”,得回到民国时期的江边与山间 —— 那里藏着火锅最原始的 “灵魂”。
江边的纤夫,拉一天纤累得腰杆要断,捡些落水的菜叶、破鱼烂虾,扔进滚着辣椒花椒的锅里,咕嘟一阵后连汤带水喝下,寒气散了,又能接着干活;川渝的马帮,进出山峦时遇着水井,支起粗陶锅、点上炭火,把携带的腊肉、蔬菜丢进去,水一开就吃,没有精致蘸料,没有预制汤底,只图个热乎、饱腹,吃完继续赶路。
民国火锅的精髓,从不是 “创意”,而是 “生存里的热气”—— 纤夫要 “活着就得吃热乎的”,马帮要 “赶路也得吃实在的”。可后来的火锅行业,却把这份 “热气” 换成了 “表演套路”:预制汤底、合成食材、花哨摆盘,食客吃不出 “生活味”,自然会厌烦。
就像宋代《山家清供》里的 “拨霞供”,下雪天与老道士围炉涮兔肉,只蘸点盐巴,香气如霞,千年后读来仍让人嘴馋。那时没有 “分子料理”,不过是 “天时、友人、热乎锅” 的组合,却道尽了火锅的本质:温暖与真实。
三、炭炉走红:是情怀,还是对 “家的温度” 的执念?
当花样套路失效,火锅品牌把目光投向了民国火锅的 “标志性道具”—— 炭炉。一时间,炭炉火锅成了 “流量密码”:沙胆彪用红铜炭炉慢炖三小时牛杂,邻桌食客都能闻着香;郭铁柱老火锅搭着中式装修,年轻人穿潮服坐木桌前,拍炭炉煮火锅发朋友圈,配文 “这锅有民国那味”;灶几老火锅煮新鲜牛肉,食客说 “吃的是小时候家里灶上的温度”。
炭炉为何能火?并非只因 “复古”,而是它戳中了中国人血脉里的 “火炉基因”:幼时围祖母的火炉烤红薯,寒冬里家里用火炉煮火锅,就连米饭都是 “火炉饭”。炭炉不是 “老古董”,而是 “记忆开关”,一看到跳动的炭火,就想起 “家的热度”。
更重要的是,炭炉煮出的食物有 “灵韵”:小火慢炖,汤汁慢慢渗进食材,不似电磁炉用烈火催熟,吃着像 “赶工的速食”。沙胆彪的牛杂,炖足三小时,咬下去满是肉香、汤鲜,还有炭火的温度,这哪里是吃火锅,分明是品 “时光熬制的滋味”。
四、复古陷阱:不是穿件 “民国外衣”,就能做好火锅
可炭炉火锅并非 “万能药”,稍有不慎就会 “翻车”:进商场难,消防检查严,炭火的烟火气随时可能被 “请离”;人工成本高,得专门雇人看炭火、控火候,不如电磁炉省心;味道把控难,火大了焦糊,火小了煮不熟,没点真本事根本驾驭不了。
阿光炭火老火锅的李晓光说得实在:“炭炉是加分项,不是救命符。得先把味道做好,再用炭炉当亮点,不然顾客拍了照,尝一口难吃,下次就不来了。”
有些火锅店却 “为复古而复古”:用炭炉煮预制菜,食客尝了吐槽 “这炭炉是假的吧?跟快餐没区别”。他们只学了炭炉的 “模样”,却丢了民国火锅的 “灵魂”—— 真实与实在。
五、火锅的终极较量:能否让顾客说 “这锅像家里做的”
说到底,火锅行业的竞争,到最后拼的不是 “花样”,而是 “温度”。那些搞食材溯源的品牌,那些用炭炉的火锅店,不是在 “复古”,而是在找回火锅的 “本真”—— 让顾客咬一口,就能想起外婆家灶上的热汤,想起和家人围坐火锅的夜晚。
就像民国的纤夫和马帮,吃火锅是为了 “好好活着、好好赶路”;现在的我们吃火锅,是为了 “好好生活、感受温暖”。当火锅能让顾客说一句 “这锅像家里做的”,才算真正赢了。
火锅回归民国风,不是情怀作祟,也不是无奈之举,而是行业对 “初心” 的回归。毕竟,食客要的从来不是 “民国的外衣”,而是藏在火锅里的 “真实、热乎与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