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厨房,总能飘出让人垂涎的香气。这不,李婶家的小胖墩正扒着灶台踮脚张望,鼻子不停嗅着锅里的味道,口水都快滴到围裙上:“妈,今天煮的啥呀?也太香了!” 李婶笑着往锅里撒了把葱花:“馋猫,今天给你做芋头窝窝,这玩意儿可比红薯南瓜好吃多了!”
在菜市场里,芋头总显得有些 “不起眼”—— 灰扑扑的外皮,摸起来还带着粗糙的纹路,像极了老人手上的老茧。可别被它的外表骗了,剥开外皮,里面是雪白雪白的果肉,细腻软糯,活像刚剥壳的鸡蛋羹。老话说 “人不可貌相”,用在芋头身上再合适不过。如今菜市场里的芋头才 3 元 1 斤,比猪肉便宜不少,性价比高得让人惊喜,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轻松买得起。
李婶做芋头窝窝可有一手。她先把芋头蒸熟,捣成细腻的芋泥,又往里面加了些紫薯泥,不仅让颜色变得紫粉相间,更添了几分营养。“这紫薯和芋头搭配,以前宫里的娘娘都爱这么吃,养颜又养生。” 李婶一边揉着芋泥面团一边念叨。揉面可是个技术活,水多了面团会稀得不成形,粉加少了又会太硬,得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像小娃娃的脸蛋一样软乎有弹性才罢休。
锅里的水烧开后,李婶把揉好的芋泥面团捏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窝窝,轻轻放进锅里。这些小窝窝一进沸水,就像调皮的胖娃娃在水里撒欢,不一会儿就浮了起来。“浮起来就说明熟啦!” 李婶捞起一个,吹凉后递给小胖墩。小家伙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软糯香甜的味道在嘴里化开,忍不住直呼:“比学校门口的关东煮还好吃!”
除了做芋头窝窝,芋头和牛肉搭配炖煮也是一绝。李婶家砂锅里的牛肉正咕嘟咕嘟冒着泡,香味飘得满楼道都是,隔壁张奶奶忍不住探头进来:“小李啊,你家煮的啥?把我家老头子都馋醒了!” 李婶笑着往砂锅里加了几块切好的芋头:“炖的牛肉芋头,一会儿给您端一碗尝尝!” 芋头在肉汤里慢慢吸收汤汁,变得软糯入味,牛肉也炖得酥烂,用筷子一戳就散,汤汁浓稠得能挂在勺子上,一口下去,暖到心坎里。
说起芋头的历史,可不简单。早在《齐民要术》里,就有关于芋头的记载,那时候它还叫 “蹲鸱”,名字听起来就很有趣。到了宋朝,芋头更是成了贡品,连苏东坡都曾写诗夸赞它 “香似龙涎仍酽白”,足见其珍贵。如今,曾经的贡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3 元 1 斤的价格,让人人都能尝到这份美味。
李婶把炖好的牛肉芋头和芋头窝窝端上桌,全家老小立马围了过来。老爷子夹起一块芋头放进嘴里,烫得直咧嘴却舍不得吐:“这味儿太地道了,比大饭店做的还好吃!” 小胖墩更是一口一个芋头窝窝,还不忘舀两勺牛肉汤泡饭,小肚子很快就撑得圆滚滚的。秋风在窗外呼呼刮着,屋里却暖烘烘的,满是幸福的烟火气。
秋天吃芋头,吃法可太多了。蒸着吃蘸点白糖,简单又香甜;和排骨一起蒸,芋头吸收了排骨的油脂,香而不腻;甚至把芋头切成块,和大米一起煮成粥,软糯顺滑,特别养胃。难怪老话说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芋头顶呱呱”,秋天的芋头,真是把养生和美味完美结合了。
去菜市场买芋头时,懂行的大妈都会挑带泥的,因为带泥的芋头更新鲜,没经过过多处理。买回家后,把芋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能保存小半个月。就算有少量发芽的,也不用扔,把发芽的部分削掉,照样能吃,一点不浪费。
小胖墩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拉着李婶的衣角撒娇:“妈,明天还吃芋头好不好?” 李婶戳了戳他的小脑门:“明天给你做芋头蒸排骨,换个花样!” 小家伙一听,乐得在沙发上打滚。秋日的美味有很多,而这平价又好吃的芋头,才刚开启秋日美食的精彩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