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 25 亿!广汽一夜陷入困境,冯兴亚为何成 “背锅侠”?

曾被誉为 “华南虎”、年赚百亿的汽车巨头广汽集团,如今深陷亏损泥潭 ——2025 年上半年净亏损 25 亿元,净利润同比暴跌 267%,毛利率降至 – 1.7%,陷入 “卖一辆亏一辆” 的尴尬境地。上任仅半年的董事长冯兴亚,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成为大众眼中的 “背锅侠”。但广汽的危机真的是他一人之过?从年赚百亿到巨亏,这家车企的坠落背后,是转型滞后、渠道僵化等多重积弊的集中爆发。

一、半年亏掉 25 亿,广汽从 “印钞机” 变 “烧钱炉”

2025 年上半年,广汽集团交出了成立以来最惨淡的成绩单:累计销量 75.53 万辆,同比下滑 12.48%;除广汽丰田勉强维持增长外,广汽本田、传祺、埃安等主力品牌全线下滑,其中广汽本田跌幅达 25.63%,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埃安也下滑 13.97%。更刺眼的是财务数据 —— 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 25 亿元,毛利率首次出现负数,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广汽都在倒贴成本。

谁能想到,这家 2017 年销量突破 200 万辆、净利润超百亿的 “超级印钞机”,会在八年后跌落谷底。事实上,广汽的颓势早有预兆:2023 年净利润同比锐减 45.08%,2024 年暴跌 81.40%,直至 2025 年上半年彻底 “爆雷”,连过去 20 年积累的利润都面临被耗尽的风险。

二、冯兴亚成 “背锅侠”,上任即接 “烫手山芋”

2025 年 2 月,冯兴亚接替退休的曾庆洪出任广汽集团董事长,上任后迅速推出 “番禺行动” 改革计划:调整组织架构、重组研发体系、推行干部竞聘上岗,试图挽救颓势。但改革效果尚未显现,上半年巨亏的成绩单便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能力不足”“改革不力” 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然而,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冯兴亚并不公平。广汽的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早在 2023 年新能源市场爆发期,广汽便因判断失误,将增程、插混技术视为 “过渡路线”,错失布局良机;直到 2025 年 8 月,首款增程车昊铂 HL 才姗姗来迟,而此时增程车型已占据新能源市场 30% 份额。此外,固守传统 4S 店销售模式,忽视直营与代理渠道建设,导致其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面对比亚迪、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广汽被迫投入约 180 亿元销售补贴,进一步吞噬利润。这些积弊,早在冯兴亚上任前就已埋下伏笔。

三、“番禺行动” 紧急救场,改革初见成效却挑战重重

面对困局,冯兴亚推动的 “番禺行动” 已初见端倪: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提拔年轻骨干;构建 “行政 + 项目 + 资格” 三维晋升体系,激活组织活力;重组研发体系为四大本部,引入 IPD 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将研发周期从 26 个月缩短至 18-21 个月,研发成本降低超 10%;采购成本显著下降,业务效率提升约 50%。

产品层面,广汽计划 2025-2027 年推出 22 款新车,覆盖全动力路线,季度投放 1-2 款新品;埃安 UT 作为改革后首款产品,将价格下探至 6 万元区间,试图抢占下沉市场。市场反馈显示,2025 年 1-4 月广汽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26.88%,改革已见初步成效。

但挑战依然严峻:智能驾驶监管趋严,L3/L4 级责任主体认定新规对 “智行 2027” 计划提出更高要求;合资品牌本田、丰田的电动技术本土化适配缓慢;东南亚市场中国车企价格战加剧,广汽海外销售基础薄弱(2024 年自主品牌出口仅 10 万辆),平衡 “价值竞争” 与市场份额难度极大。

四、不止广汽之困: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阵痛

广汽的困境,是中国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的缩影。曾经依赖燃油车时代的合资红利、规模优势,让这些 “大船”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难以快速转向。渠道模式陈旧、技术布局滞后、对市场趋势判断失误,成为共同痛点。当比亚迪、新势力凭借新能源先发优势抢占市场时,传统车企既面临燃油车销量下滑的压力,又要承担新能源研发的高额投入,陷入 “两头不靠” 的尴尬。

冯兴亚曾说:“我们无法改变风,但可以改变帆。” 如今广汽已调整 “船帆”,但转型成效仍需时间检验。将巨亏责任完全推给冯兴亚,显然忽视了行业转型的复杂性与历史积弊的顽固性。对于广汽而言,如何加快新能源技术落地、优化渠道结构、应对海外竞争,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而对于整个行业,广汽的经历也为其他传统车企敲响了警钟:转型不等人,唯有主动求变,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