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靖边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小河镇红石湾村的连片农田里,马铃薯、油葵长势喜人;梅花鹿养殖基地内,鹿鸣阵阵;红墩界镇的千亩林果基地硕果累累…… 近年来,靖边县以党建为引领,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推动土地整合、发展特色产业、深化三产融合,让一个个乡村实现从 “落后村” 到 “明星村” 的蜕变,交出了 “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 的亮眼答卷。
一、党建领航特色养殖,红石湾村变身 “致富样板”
在白于山区腹地的红石湾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 “主心骨”。2020 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生带领村干部率先引入 46 只梅花鹿,开启特色养殖之路。为了养好梅花鹿,他们扎根基地钻研技术,从饲料配比到疾病防治,从繁殖管理到环境调控,逐渐成长为 “鹿专家”。“梅花鹿喜食苜蓿,玉米需煮熟投喂;小鹿要避开低温季节出生,成年母鹿一年可繁殖两茬。” 这些养殖诀窍,都是李海生和村干部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针对靖边夏季高温的问题,村两委创新推出 “养殖 + 光伏” 模式 —— 在鹿棚上方搭建光伏板,既为鹿群遮阳降温,又能通过光伏发电增加收益,实现 “一棚双收”。如今,红石湾村梅花鹿存栏量已达 160 只,今年新繁殖小鹿 50 多只。为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里推行 “土地股 + 现金股 + 资源股” 分红模式,村民申世义笑着说:“去年领了 6200 元分红,还持有 2 万元现金股,村集体经济红火了,我们的日子也更有奔头。”
同时,村党支部牵头整合 5 个村民小组的 1750 亩碎片化土地,交由专业涉农公司统一运营,并引入 “四位一体” 集雨补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旱作农业技术,让曾经的 “零散地” 变成了 “聚宝盆”,彻底改变了过去种玉米收益微薄的局面。
二、党建聚力基层治理,五道沟村旧貌换新颜
中山涧镇五道沟村曾是出了名的 “烂杆村”:10 个村小组分散在狭长山沟里,土地纠纷频发,信访积案缠身,基础设施落后。2021 年,30 岁出头的雷宝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用真心换民心 —— 他通过 “电话随访 + 上门走访” 的方式,走遍全村 160 余户村民,摸清村情民意,成为村民心中的 “自家人”。
针对村里积压多年的矛盾纠纷,镇村两级党组织联合老党员组成 “调解团”,秉持 “不回避、不敷衍” 的原则逐一破解。其中,乃木窑小组的土地补偿款纠纷拖了 9 年未解决,40 余户村民各执一词。镇村干部反复调研,找到原协议起草人核实情况,重新制定分配方案,再逐户上门沟通,最终促成问题圆满解决。拿到 6445 元补偿款的村民刘忠喜感慨:“这届班子真靠谱!”
矛盾化解后,村党支部乘势而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8 个村小组通了水泥路,2 个村小组通了砖渣路,375 盏路灯照亮村民出行路,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如今的五道沟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依托党建引领探索特色蔬菜种植,种植面积已突破 1000 亩,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党建驱动三产融合,红墩界镇开辟振兴新路径
红墩界镇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过去受限于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镇党委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土地整合、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振兴之路。
在白城则村,村党支部牵头推进 “一村一田” 改革,将 5800 亩碎片化耕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制种企业,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又能享受合作社股权分红。同时,依托毗邻统万城景区的优势,村党支部积极对接景区,推荐村民就近务工。村民高崇丽说:“10 亩地流转每年能拿 8000 元,加上在景区工作的收入,全家年收入达 4 万元。”
此外,镇党委引进先进技术,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林果业,打造以沙地樱桃、优质白杏为主导的产业基地。联合村村民米福山的 20 亩沙地樱桃园,因糖度高、上市时间独特,地头价每斤达 30 元,年收入超 40 万元。如今的红墩界镇,已从传统农业小镇转型为 “农业 + 文旅 + 特色种植” 三产融合的示范镇,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结语:党建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红石湾村的特色养殖到五道沟村的治理提升,再到红墩界镇的三产融合,靖边县的乡村振兴实践充分证明,党建是撬动产业发展的 “金钥匙”。正如靖边县委组织部部长程超所说:“我们将持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让党建引领成为乡村产业‘加速跑’的最强动力。”
未来,靖边县将继续深化党建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让更多乡村实现 “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