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选中,济南凭借 68 个入选项目、26.2% 的占比强势领跑。从 7.15 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到 110 千伏高抗短路变压器,从特高压角钢塔智能产线到新能源重卡,济南装备制造企业以 “啃硬骨、破难题” 的创新精神,在高端装备领域持续突破。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数十年积淀的产业厚基、敢为人先的创新动力,以及精准高效的政策支持,三者协同发力,推动 “济南智造” 迈向全球竞争赛道。
一、产业积淀筑根基:门类齐全,优质企业集群崛起
济南装备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产业深耕。如今,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近 1400 家,形成了覆盖激光设备、数控机床、重型汽车、特高压输变电、工业机器人等多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济南从未停下迭代脚步 —— 重汽集团在新能源重卡领域持续突破,邦德激光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激光切割设备,中车山东风电深耕清洁能源装备,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形成 “龙头引领、梯队跟进” 的产业格局。
这种产业集群优势,为 “首台(套)” 装备的研发提供了肥沃土壤。以特高压输变电领域为例,西电济南变压器依托本地完善的电工电气产业链,整合材料、零部件、检测等资源,成功研发出新一代 110 千伏高抗短路变压器,解决了新能源并网中的供电可靠性难题。产业门类的齐全与配套能力的强大,让济南企业在研发 “首台(套)” 装备时无需 “单打独斗”,大幅提升了创新效率。
二、技术创新破壁垒:从 “跟跑” 到 “领跑”,硬核成果频出
济南装备企业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对 “卡脖子” 技术的持续攻坚上。中车山东风电研发的 7.15 兆瓦陆上风电机组,风轮直径达 210 米,寿命超 20 年,年等效发电小时数突破 3200 小时,效率远超同级别传统机组,还斩获 19 项专利、牵头制定 3 项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山东未来智能技术公司的特高压输电角钢塔智能产线,实现从原材料识别到成品码垛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换产时间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成为智能制造的标杆项目。
这些 “首台(套)” 装备的共性在于: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在性能上比肩国际一流。济南企业摒弃 “简单拼装”“模仿抄袭” 的老路,坚持 “原创性研发”,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将创新嵌入生产全链条。目前,济南已实现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孵化器全产业链覆盖,形成 “研发 – 转化 – 产业化” 的良性循环,让 “济南智造” 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政策精准赋能力:“链长制”+ 专项工程,激活发展动能
济南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 “精准滴灌”。近年来,济南出台 “工业强市”“1+N” 政策体系,涵盖创新奖励、智能技改补贴、产业链培育等多个维度,针对 “首台(套)” 装备研发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市场推广等专项支持,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其中,“链长制” 的推行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济南梳理出 13 个大型产业链、34 个重点产业链,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例如在机器人产业链中,以济南机器人产业园为载体,龙头企业提供核心技术,配套企业专注零部件生产,形成 “分工明确、优势互补” 的产业生态。此外,济南还推进 “链群突破”“创新能力提升”“智能制造推进” 三大工程,聚焦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装备、储能技术等细分赛道,集中力量实现 “单点突破、全面开花”。
政策支持并非 “大水漫灌”,而是 “按需供给”。针对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济南设立制造业创新基金;针对人才短缺,推出 “产业人才专项计划”;针对市场推广难,组织 “首台(套)” 装备进园区、进企业,帮助创新成果打开市场。这种 “精准对接需求” 的政策模式,让企业敢于投入、勇于创新。
四、未来可期:“济南智造” 剑指全球产业链高端
首台(套)装备的高占比,只是济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济南,正从 “制造大市” 向 “智造强市” 加速转型: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超 80% 规模以上企业;在绿色制造领域,光伏、风电、核能装备形成完整产业链;在高端装备领域,越来越多产品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
未来,济南将继续聚焦 “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 方向,培育更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济南智造” 有望在全球高端装备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济南的实践证明,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产业积淀、技术创新与政策赋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从 26.2% 的首台(套)占比,到一批世界级装备的诞生,“济南智造” 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全球制造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