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宁的山水之间,散落着一座座独具风情的民族村寨 —— 青瓦木楼映着绿水青山,悠扬山歌伴着袅袅炊烟,这里不仅是各族群众世代居住的家园,更是承载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载体。目前,南宁市已培育 15 个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7 个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有 6 个民族村寨入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如何让这些 “村寨明珠” 既守住文化根脉,又焕发发展活力?南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创新探索 “民族特色村寨 +” 多元模式,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奏响民族团结协奏曲,绘就出和美村寨的新画卷。
一、“文化赋能 +”:让古寨留住乡愁,绽放人文魅力
“赶圩归来啊哩哩,花朵朵,蜜甜甜……” 在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这首家喻户晓的《赶圩归来啊哩哩》仍在田间地头传唱。作为歌曲词作者古笛的故乡,古岳坡素有壮乡 “歌窝” 之称,村民 “三日无米可忍,一日无歌难安”,山歌早已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多年前,这里曾因产业单薄、资源闲置陷入发展瓶颈。借着乡村振兴与 “和美村寨” 建设的东风,古岳坡深挖文化底蕴,以 “歌” 为媒激活文旅价值,如今已先后获评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 等称号,从 “空心村” 变身 “网红打卡地”。
同样因文化焕新的,还有兴宁区三塘镇围村村那井坡。这座始建于北宋中期的千年村寨,青砖灰瓦间满是诗意乡愁 —— 依托 “十里花卉长廊” 核心区位优势,那井坡不仅保留了哭嫁歌、二月二大排节等传统民俗,还于今年 1 月迎来了十里花廊书院的落成。书院先后举办 “爱与成长” 读书会,邀请陈行甲、鬼子等公益人、作家分享交流,从 “老舍经典赏析” 到乡土文化探讨,一场场文化活动让古老村寨焕发书香气息,成功解锁乡村振兴的 “文化密码”。
在南宁,“修旧如旧” 是民族村寨保护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古岳坡的壮乡歌圩传承,还是那井坡的千年民俗延续,亦或是宾阳县古辣镇蔡村 500 年蔡氏书香古宅的修缮,都坚持以文化为魂,在保护特色建筑、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让村民成为文化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如今,走在南宁的民族村寨里,既能看到传统榫卯结构的木楼,也能听见非遗传承人教授壮族织锦技艺,文化的生命力正在村寨的烟火气中不断延续。
二、“文旅融合 +”:让产业扎根村寨,激活发展动能
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的清晨,总是被万亩火龙果基地的灯光点亮 —— 作为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将 “那” 文化(壮语中 “田” 的意思)与现代农业结合,打造金穗火龙果产业示范区,开发灯光观赏、亲子拓展等农旅项目,让游客在采摘新鲜火龙果的同时,感受壮乡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定典屯还在民居改造中融入 “那” 文化元素,建设特色农业展示馆,让 “那” 文化成为村寨的闪亮名片,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宾阳县古辣镇蔡村的蜕变,更是 “民族村寨 + 文旅” 的生动范例。走进蔡村,500 余年历史的蔡氏书香古宅静静矗立,青砖黛瓦间满是厚重底蕴。作为广西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蔡村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推出非遗研学、古宅探秘等特色旅游项目,如今年均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带动周边创收约 200 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超 1.6 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 28.63 万元。曾经的古村落,如今成了村民家门口的 “聚宝盆”。
近年来,南宁市依托民族村寨资源,创新打造 “民族特色村寨 + 民族文化旅游”“民族特色村寨 + 非遗研学”“民族特色村寨 + 康养度假” 等多元业态。上林县大丰镇马槽庄的生态康养、马山县古零镇小都百屯的乡村旅游、西乡塘区忠良村的 “美丽南方” 田园综合体…… 一批特色村寨通过文旅融合实现 “造血式” 发展,让民族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
三、“民族团结 +”:让同心凝聚力量,共筑幸福家园
“金银花哟开得艳,摘朵花儿换银元……” 每年春夏之交,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金银花竞相绽放。作为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朗屯通过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成立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建设脱水加工厂,开展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短短一个月的采摘期里,村民收入能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金银花也成了名副其实的 “幸福花”。
在南宁,各族群众携手增收的故事随处可见。上林县明亮镇明澄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地借助粤桂协作契机,从广东肇庆引进箱包企业,在全县 5 个乡镇的安置点附近建起 “微车间”,600 多名壮、汉、瑶等各族村民实现 “家门口就业”。如今,这样的 “微车间” 已遍布南宁乡村,成为连接产业与农户的纽带,让各族群众在勤劳致富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宁市还将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民族团结的 “窗口”: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的村民们互帮互助,共同修缮壮乡民居;横州市云表镇下黎里村依托龙母江文化,举办壮族歌圩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西乡塘区忠良村则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的理念深入人心。
南宁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效能,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享和美村寨建设的成果,让南宁的民族村寨既有 “古色古香” 的韵味,更有 “欣欣向荣” 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