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轻易别碰农业(二)!

老王在闷热的大棚里掐着发蔫的黄瓜叶,回想起扶贫办的承诺和账本上日益增多的赤字。邻居张大户的智能温室经营得红红火火,老菜贩却摇着头说他的瓜连三毛钱都不值。当村里喇叭宣布新的补贴政策时,他攥着那五亩地的馒头突然笑了 —— 明天得找出那张自动喷灌的广告单,可低头拔草时又觉得:什么新模式都比不上能经得起日晒雨淋的老办法。

内容由 AI 智能生成

有用

老王蹲在闷热的大棚里,额头上的汗珠啪嗒啪嗒往下掉。

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他那盏用了三年的矿工灯忽明忽暗,把满棚的黄瓜秧子照得像鬼影一样晃动。

“这破灯,跟我种地一个德性,不靠谱!” 老王狠狠啐了一口,手里掐着蔫巴巴的黄瓜叶子,心里窝着一团火。去年这时候,县里扶贫办的年轻人还拍着胸脯保证:“王叔,这可是新品种,准保您能赚大钱!”

大棚外传来轰隆隆的拖拉机声,是老李头来拉菜了。老王撩开塑料薄膜,一股热浪瞬间涌了进来。“哟,王哥,今天又熬夜了?” 老李头叼着烟,眯着眼打量那些歪歪扭扭、品相不佳的黄瓜,“这批货…… 不太好卖啊。” 老王心里咯噔一下,这已经是第三茬了,再赔下去,连买肥料的钱都要搭进去了。

隔壁村的张大户正在卸车,一筐筐水灵灵的西红柿在晨光中红得发亮。两年前,这家伙还是个小包工头,听说政府有补贴搞大棚,立马投了两百万承包了五十亩地。如今倒好,天天开着崭新的皮卡车在村里转悠。“王哥,要不您也整个智能温室?我那套自动喷灌系统,手机一点就能浇水!” 张大户笑得露出了牙。老王摸了摸口袋里皱巴巴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这一年的开销:钢架大棚维修费八千六,有机肥一万二,雇工工资四万八……

镇上的菜贩子老周叼着牙签走了过来,随手翻了翻老王的黄瓜,撇着嘴摇了摇头:“老王啊,不是我说你,你这瓜拿到市场上,连三毛钱一斤都卖不上。” 他压低声音,“知道河西村的刘铁柱不?上个月跑去云南包地了,那边气候好,不用大棚,种出来的菜又水灵又便宜。” 老王的眼皮跳了跳,去年就有三个老乡组团去云南,结果遇上暴雨,两百亩青菜全被泡了,现在还在打官司要赔偿呢。

午饭时间,老王蹲在地头啃着馒头。村里的喇叭突然响了:“通知,通知,今年蔬菜种植补贴政策有调整,需要达到二十亩以上连片种植……” 老王手里的馒头差点掉地上,他这小破棚总共才五亩地。不远处,张大户正拿着手机拍视频:“老铁们看好了啊,这是我们合作社的新品种草莓,双击加关注,下单包邮到家……” 老王看了看自己那几垄半死不活的茄子,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刚分地的时候,爹扛着锄头说:“庄稼人靠天吃饭,图的就是个踏实。”

傍晚下起了小雨,老王披着塑料布在棚里补漏洞。村里的微信群炸开了锅,有人转发新闻:某大型农业公司倒闭,老板跑路,拖欠农民货款上百万。下面有人评论:“现在搞农业啊,不是大资本根本玩不起,小散户就更别想存活了。” 老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突然想起上个月城里来的考察团,西装革履的领导握着他的手说:“现代农业是朝阳产业……” 当时他还觉得挺光荣,现在想想真是够讽刺的。

夜色越来越深,老王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媳妇在屋里算账,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当家的,咱那存款…… 又少了两万。” 老王的烟斗在门槛上磕了磕,火星四溅。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夹杂着张大户家宴请干部的劝酒声。二十年前村里第一个盖楼房的是种粮大户,十年前最风光的是养猪的,现在人人都在谈论 “智慧农业”“乡村振兴”。老王望着自家那排歪歪扭扭的蔬菜大棚,突然笑了:“明天去把那个自动喷灌的广告单找出来瞧瞧……”

天边泛起鱼肚白,老王已经蹲在地里拔草了。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腿,几只麻雀在刚翻过的地里啄食。村口开来一辆崭新的 SUV,副驾驶探出个脑袋:“大叔,请问生态农业观光园怎么走?” 老王指了指西头那片花里胡哨的招牌,继续低头侍弄他的菜苗。他心里清楚得很 —— 不管什么 “园区” 还是 “新模式”,最后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永远都是这些经得起日晒雨淋的老办法。

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没法给你提供什么投资建议。要是有侵权的情况,你赶紧联系我们处理就行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