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日照,清晨带着几分凉意,窗外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我望着床头柜上那张泛黄的照片 —— 去年秋天,父亲站在阿掖山顶,身后是一片壮阔的云海,他笑着说:“这山有灵性,来了,心就静了。” 如今照片依旧,父亲却已远行。这个十月,我终于踏上前往阿掖山的路,不为追逐网红风景,只为赴一场与父亲、与记忆的约定,在云雾缭绕的仙境中,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
一、凌晨启程:带着思念赴约
凌晨四点,手机闹钟准时响起,我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惊扰了熟睡的母亲。她昨夜反复叮嘱:“山路滑,早去早回,别太累。” 我点头应下,心里却清楚,这趟旅程不只是看云海,更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收拾好简单的行李,背上相机,我悄悄走出家门。街道上静悄悄的,只有零星的路灯亮着,映着地上的落叶,平添几分秋意。驱车前往阿掖山的路上,脑海里不断浮现与父亲的过往 —— 小时候,他总说要带我来看云海,却因工作繁忙一再推迟,直到去年秋天才如愿,可如今,却只剩我独自赴约。
抵达山脚下时,天刚蒙蒙亮,已有几位摄影爱好者背着设备等候。我裹紧风衣,踏上登山石阶,秋露沾湿了鞋面,冰凉的触感从脚底传来,却让我更加清醒。空气里弥漫着松针与泥土的清香,深吸一口,仿佛能洗去心中的浮躁,只剩下对云海的期待与对父亲的思念。
二、山道偶遇:陌生人间的温暖慰藉
清晨五点半,我沿着石阶缓缓向上攀登,脚步不快,只为仔细感受山间的气息。忽然,前方传来一声温和的问候:“小姑娘,也来追云海?”
回头望去,是一位约莫六十岁的老人,背着相机,眼神清亮,笑容慈祥。他自我介绍姓陈,是本地退休教师,每年秋天都会来阿掖山守候云海,这一坚持就是十年。“你看那半山腰,雾气正往上爬呢,云海快了。” 他指着远处,语气里满是对这片山的热爱。
“我是第一次一个人来。” 我轻声说道,目光落在脚下的石阶上。
陈老师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独自看景也有别样的滋味,能更专注地和自己对话。” 他告诉我,年轻时他也曾因生活琐事烦扰,直到偶然来此看到云海,才明白 “人在自然面前,烦恼不过是一粒尘埃”。
我们并肩前行,他不时停下,给我介绍山间的景致:“那棵老松树有几十年了,我第一次来就拍过它,每年都看着它在云海中挺立,特别有精神。” 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一棵松树扎根在岩石旁,枝干遒劲,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山间的守护者。
途中,陈老师忽然指着一处洼地说:“你看,雾气从谷底升腾,像不像家乡的炊烟?这是云海的前奏,等会儿太阳出来,才好看呢。” 我望去,乳白色的雾气如溪流般缓缓爬升,缠绕着树梢,漫过岩石,温柔得让人想起母亲做饭时的炊烟,心中的思念竟在不知不觉中淡了几分。
三、云海仙境:在壮阔中顿悟
六点刚过,我们抵达山顶观景台,已有不少人在此等候。我找了个靠边的位置,静静伫立,目光投向东方。陈老师在我身旁调试相机,嘴里轻声念叨:“再等等,太阳一出来,云海就活了。”
不多时,东方天际渐渐染上橙红,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洒在翻涌的雾海之上。刹那间,整片山谷仿佛被点燃,云浪泛着金光,如熔金般在山间流淌,层层叠叠向远方铺展。远处的山峰只露出尖尖的顶,宛如浮在云端的岛屿,云雾缭绕间,宛如仙境降临。
“太美了……” 我喃喃自语,眼眶不自觉地发热。这是父亲曾见过的风景,如今我也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喜悦与平静。
“是啊,每次看到这景象,都觉得一切烦恼都不值一提。” 陈老师按下快门,转头看着我,“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失去,但就像这云海,今天散了,明天或许还会来,重要的是把美好的记忆留在心里。”
我点点头,心中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原来父亲当年说 “心会静”,不是因为风景有多惊艳,而是因为在自然的壮阔面前,人会变得通透,懂得与失去和解,与自己和解。一阵山风吹过,我闭上眼,仿佛听见父亲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你看,云散了还会再来,我一直在你心里。”
四、归途宁静:带着温暖前行
下山时,阳光已洒满林间小径,雾气渐渐散去,树叶在阳光下泛着绿光,格外鲜亮。陈老师与我道别:“明年秋天还来吗?我还在这里等云海。”
“一定来。” 我笑着回应,心里满是温暖。
回到家中,母亲正在厨房煮粥,看到我回来,急忙上前:“看到云海了吗?累不累?”
“看到了,特别美,像仙境一样。” 我拿出相机,给她翻看照片,“陈老师说,这云海每年都会来,就像美好的记忆,不会消失。”
母亲看着照片,眼眶微红,轻轻说:“你爸要是知道,肯定特别高兴。”
我坐在桌边,捧起热粥,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底。这场阿掖山之旅,始于孤独的思念,却在自然与陌生人的温暖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日照阿掖山的秋季云海,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教会我,即使失去,也要带着美好记忆前行,因为总有一片云海,会在前方等候,给你重新出发的勇气。
十月的阿掖山,云雾会散,季节会变,但那片翻腾的云海,那份在仙境中收获的宁静与顿悟,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成为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