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的食品行业中,如何让代糖的“甜”更贴近蔗糖的“甜”,始终是甜味剂行业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以Reb M为代表的新一代高感官甜菊糖苷,凭借其更优的口感和显著的技术突破,正逐渐成为天然代糖领域的耀眼明星。
甜菊糖苷技术迭代:从传统到创新
甜菊糖苷因低热量和非人工合成的特性,在控糖膳食和代糖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它存在后苦味、热稳定性差、与食品基质相容性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关产品的风味和市场接受度。随着酶转化、微生物发酵等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与应用,风味更好、甜感更接近蔗糖的Reb M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Reb M的主流生产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取技术,通过创新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型工艺,能从甜叶菊中精准分离Reb M或Reb D等目标组分,纯度更高,苦味残留更低。例如美国BLS公司今年7月推出的甜菊糖苷Reb M原料,采用专研提纯技术,去除了常见不良风味杂质,在无苦味、无后味方面表现出色,可应用于运动饮料、即饮咖啡、代餐奶昔、能量棒、冷冻甜点以及烘焙食品等多个领域。二是酶法定向转化技术,利用特定酶催化将低价值糖苷转化为Reb M等高价值糖苷,提升原料利用率,改善口感。2024年,甜菊糖苷(酶转化法)已在国内获批作为食品添加剂,申报企业为国内合成生物学企业弈柯莱公司。三是生物合成技术,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让酵母等微生物“生产”Reb M,无需大规模种植甜叶菊,实现稳定、绿色环保的生产。
糖基化修饰技术为甜菊糖苷带来了进一步迭代的机会。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分析确定了甜菊糖苷分子上影响后苦味、回甘的关键部位,利用酶转化技术对该部位进行糖基化修饰,有效改善了风味特质,新一代甜菊糖苷产品——Reb M2应运而生。Reb M2是以甜菊叶来源的瑞鲍迪苷A为原料,通过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和蔗糖合成酶级联反应精准转化后,再经精制、提纯获得,包含瑞鲍迪苷M2(主要成分)和少量其他糖苷。该工艺通过生物合成及酶转化的高效专一性,对天然甜菊糖苷进行结构修饰,实现了Reb M2的高效定向转化,Reb M2含量(以干基计)可达75%以上。过去,Reb M因含量极低、提取难度大,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如今,酶法转化或者生物合成技术让企业能够稳定、低成本地获得高纯度Reb M,推动了甜菊糖苷成为市场主流代糖解决方案。
应用领域拓展: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创新
从全球市场来看,甜菊糖苷的市场竞争点正从传统的产能优势向技术革新转变。美国嘉吉公司与帝斯曼 – 芬美意合资成立的公司Avansya开发的甜菊糖苷原料,通过精准生物发酵技术获得高纯度Reb M。与第一代甜菊糖产品相比,这种甜菊糖甜味剂的甜度和时间曲线更接近蔗糖,且该技术生产的原料对土地、水资源的影响较低,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生产。美国原料供应商泰莱也在积极探索天然减糖的技术路径,2024年,其联合美国技术平台Manus合作推出新型甜菊糖苷Reb M,原料的采购、生产和生物转化均在美国进行。
我国也有多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升级甜菊糖苷。四川盈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生物合成技术,成功构建了涵盖Reb I、Reb D、Reb M在内的甜菊糖苷系列产品矩阵。凭借自主研发实力与工艺创新,其产品获得美国FDA的GRAS安全认证身份,其中稀有品种Reb I具有高达蔗糖170倍的甜度,在食品应用中具有优势。苏州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AI驱动的合成生物平台,开发了多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管线,已实现10余款关键原料的规模化量产,包括甜菊糖苷系列原料(Reb A、Reb D、Reb M),广泛应用于人类营养、动物营养、医药中间体等领域。
在市场应用端,甜菊糖苷呈现出“复配”与“全品类化”的趋势。甜菊糖苷复配其他原料成为新趋势,如罗汉果苷与Reb M混合使用,有助于掩盖甜味剂的异味,主要应用于高蛋白类产品。Icon Foods今年7月推出的新型甜味剂D由Reb M和Reb D组合而成,能带来蔗糖的顺滑口感,Reb D可提升甜味的早期层次和深度。饮料是甜菊糖苷的主要应用领域,而新一代甜菊糖苷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更广泛的食品类别,包括乳制品、糖果、烘焙食品、谷物,甚至咸味食品,其口感和功能的提升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复杂的产品配方中。
未来展望:全球代糖竞争的核心赛道
全球对血糖与超重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能够兼顾风味与健康的天然甜味剂方案受到全球市场的持续追捧,其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 – 2032年间以6.61%的速度增长。以Reb M为代表的新一代甜菊糖苷,正成为下一轮全球代糖竞争的核心赛道。未来,企业若能在原料品质、技术壁垒与成本控制上实现突破,就有可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占据先机,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美味的代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