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水鸟翱翔天际,3400只普氏原羚跃动湖畔,黑颈鹤优雅踱步、天鹅振翅展羽……”2025年5月26日,一场以”守护高原精灵,共建生态家园”为主题的鸟类科普宣教活动在青海湖畔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15支专业观鸟队伍齐聚刚察县湟鱼家园,开启为期三天的观测记录之旅,用镜头讲述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动人故事。

多方聚力 共筑生态保护平台
本次活动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主办,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共同承办。刚察、共和、海晏三县人民政府及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等协作单位鼎力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支撑、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方位保护网络。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观测与公众科普相结合的方式,让保护鸟类成为全民共识。”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陈德辉表示。活动特别设立”生态观察员”机制,鼓励当地牧民、学生及游客参与记录,构建起”人人都是观察者,处处都是保护区”的独特生态保护模式。
科学记录 解码高原生命密码
5月26日至28日,15支参赛队伍将深入青海湖环湖水禽栖息区及沿线的林地、草原,对水鸟、鸣禽、猛禽及兽类展开系统性观测。专业设备记录的不仅是鸟类的分布与数量,更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鲜活图谱。刚察县已累计收集到黑颈鹤优雅踱步、斑头雁集群飞掠、大天鹅舒展羽翼等珍贵影像资料,这些将成为研究高原生物行为的重要参照。
“去年环湖地区首次记录到藏狐家族活动影像,今年我们期待更多惊喜。”刚察县副县长马生莲介绍,通过”青海湖·观鸟季”等特色活动,已吸引摄影家、作家、科研人员等多元群体加入保护行列。当地牧民更自发组建生态巡护队,形成”政府+专家+牧民”的立体保护网络,2023年成功救助濒危鸟类17只。
生态画卷中的数字密码
历经多年生态修复,青海湖已成为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 鸟类乐园:60万只斑头雁、棕头鸥等水鸟在此繁衍,占全球同类种群1/3;
- 兽类天堂:3400余只普氏原羚自由奔跑,种群数量较十年前增长300%;
- 鱼类史诗:青海湖裸鲤以12.75万吨的总量书写逆流而上的生命传奇,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奇观。
“这些数字背后是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陈德辉指出,通过退牧还湿、增殖放流、禁渔禁猎等综合措施,青海湖湿地面积扩展20%,鸟类栖息地质量显著提升,生物链完整度达到近十年最佳状态。
科普赋能 共绘生态未来
2025年的科普宣教活动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下设置VR生态展区、标本互动课堂,线上开通”云观鸟”直播、科普短视频专栏。特别开发的”青湖物语”小程序,实时更新观测数据,用户可通过拍照识别鸟种、参与知识问答,让保护行动融入日常生活。
“看到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他们的’青湖朋友’,老人们用歌声传唱生态故事,这就是最好的教育。”马生莲感慨道。活动期间举办的生态摄影展、自然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正将保护意识转化为全民行动,让高原明珠焕发新光彩。
结语:当镜头成为守护之眼
当15支观鸟队的镜头对准湖面飞羽,对准草原生灵,他们记录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此次科普活动犹如一扇窗口,让公众看见高原生物的灵动,看见生态修复的成效,更看见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从科学观测到文化艺术,从政府主导到全民行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海湖新画卷,正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