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 “人大刚子” 为名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短短数日便收获 9 万余粉丝,评论区里学生提出的食堂果切增设、电梯安全检修等诉求快速落地,成为高校线上治校的热议案例。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拉近了校领导与师生的距离,更引发了关于校园治理模式变革的讨论 —— 当 “触网治校” 成为新趋势,其背后的示范价值、潜在隐忧与长效发展路径,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从诉求到落地:“人大刚子” 账号的 “快速响应” 实践
“人大刚子” 账号的走红,始于对学生需求的高效回应。有学生留言希望通州校区食堂增加新鲜面点与水果,账号很快回复 “已对接餐饮中心,将在就餐区补充水果”;更有学生反映立德楼电梯频繁故障,两天内被困 3 次,学校综保部工作人员随即在评论区回应 “已责成物业开展检测维保”,后续学生反馈 “电梯使用体验明显改善”。
这种 “留言 – 响应 – 落地” 的闭环,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获得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学生小黄(化名)提到,“以前觉得校领导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账号留言,问题能被快速看见,甚至能参与到校园治理中,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互动升温,学校图书馆、餐饮中心等职能部门也主动 “下场”,形成协同响应机制 —— 餐饮中心工作人员透露,接到学生 “增设果切” 的建议后,团队当晚便启动准备工作,周一就完成上新,“及时回应诉求本就是职责所在”。
二、并非孤例:高校 “触网沟通” 的多元探索
“人大刚子” 的实践并非个例,在高校治理中,“接地气” 的线上互动早有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餐饮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祚荣,早在十余年前就通过微博分享食堂新菜品,2023 年起又以小红书账号 “祚荣” 与师生交流,目前粉丝量已超两万。学生们熟知,“想吃鹅腿就给‘祚荣’留言,食堂真的会研发上新”,这种高频互动让食堂服务更贴合师生需求。
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孔建益的做法则更为直接 ——2021 年开学典礼上,他当众公布个人手机号,4 年间累计收到学生 3 万多条短信,涵盖考研辅导、选课系统优化、图书馆闭馆时间调整等各类诉求,且每条都得到回复,合理建议均推动落地。在学生建议下,学校新增考研自习室、延长图书馆闭馆时间,真正实现 “学生提需求,学校有回应”。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高校正突破传统沟通壁垒,借助社交媒体、手机号等更贴近青年的渠道,搭建与师生的 “扁平化沟通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评价,这类实践 “让校领导与学生成为共情共担的同行者,既增强了校园文化认同,也让治理更接地气”。
三、掌声之外的思考:传统渠道困境与公私边界争议
尽管 “人大刚子” 收获大量好评,但也有声音指出其背后的深层问题。陈光提出,高校普遍设有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传统反馈渠道,“‘人大刚子’的走红,是否意味着传统渠道存在效率低、缺乏信任的问题?” 这一疑问直指校园治理的痛点 —— 若传统渠道能高效运转,是否还需依赖领导个人账号来承接诉求?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增民则关注 “公私边界” 问题。他认为,学校职能部门在 “人大刚子” 评论区处理公务,模糊了个人账号与工作账号的界限:“若账号用于解决校内事务,更适合作为校内平台的工作账号,而非面向社会的个人账号。” 他进一步担忧,将校内事务暴露在公共平台,可能引发舆论反噬,“比如未来出现校园问题,账号该以个人还是集体名义回应?”
此外,“长效性” 也成为争议焦点。陈光直言,“高校一把手要面对几万师生,逐一回复具体生活问题不现实”,当前的快速响应更多是 “示范效应”,若仅依赖个人热情,难以持续。他强调,真正的治理变革需要 “制度化支撑”,而非单一账号的短期热度。
四、走向长效:线上治校需嵌入治理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要 “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人大刚子” 的实践,正是这一方向的生动尝试,但要实现从 “样本” 到 “常态” 的跨越,还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其一,明确账号定位与边界。专家建议,若用于校园治理,可将 “个人账号” 升级为 “官方联动账号”,明确职能部门的响应权责,避免个人承担过多公务压力;同时区分 “校内事务” 与 “社会关注”,重要信息通过校内平台与官方渠道同步,减少公共舆论对校园治理的过度干扰。
其二,打通线上线下治理闭环。陈光提出,应将线上诉求纳入学校常规治理流程,“梳理问题优先级、划分责任部门、明确办理时限”,让 “留言反馈” 成为传统渠道的补充,而非替代。例如,可建立 “线上诉求 – 线下办理 – 结果公示” 的全流程机制,确保每一条建议都有跟踪、有反馈。
其三,培育师生共同治理意识。“人大刚子” 的成功,本质是 “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倾听”。未来可进一步搭建师生议事平台,结合线上建议与线下座谈会,让学生不仅是 “诉求提出者”,更是 “治理参与者”,从根本上提升校园治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从 “人大刚子” 的 9 万粉丝,到王祚荣账号的 “鹅腿研发”,高校 “触网治校” 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治理的 “距离感”。但要让这一模式真正生根发芽,还需超越短期热度,将互联网思维嵌入治理体系,以制度化保障实现 “长效沟通”。正如陈光所说,“真正的进步,不是一个账号的走红,而是所有高校都能学会用青年的语言,解决青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