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 “金钥匙”。在聊城市东阿县,正高级农艺师薄振元深耕田间数十载,创新推出 “试验先行、推广跟进、全链条服务兜底” 的科技助农模式,将一项项农业新技术从实验室带到田间地头,不仅让当地小麦、玉米实现提质增产,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千余农户鼓起 “钱袋子”,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试验田先行:把 “实验室” 建在田间地头
对薄振元而言,农业技术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而试验田就是新技术的 “试金石”。在他创办的东阿县荣食康家庭农场里,一块块划分整齐的试验田成为了农业创新的 “前沿阵地”。
眼下正值秋粮生长的关键期,农场的玉米田呈现出与周边不同的景象:玉米植株挺拔粗壮,果穗饱满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即便遭遇近期的风雨天气,也未见倒伏迹象。“这块地采用的是大小行密植技术,宽行 1 米、窄行 50 公分,看似行距放宽,实则通过精准密植,每亩株数达到 6000 多株,既保证了通风透光,又增加了种植密度。” 薄振元蹲在田埂上,拨开玉米叶片向围拢的农户讲解,“而且搭配水肥一体化设备,肥料和水直接输送到根系,利用率比传统种植提高 30% 以上。”
从品种筛选到种植模式创新,薄振元的试验田每年要开展十多项试验。小到种子的播种深度、肥料的配比比例,大到种植行距的调整、灌溉方式的优化,每一项数据都经过反复测试,确保成熟可靠后才推向农户。“试验不能怕失败,但必须让农户用的时候能成功。” 这是薄振元常挂在嘴边的话。
二、推广有妙招:田间课堂让技术 “听得懂、用得上”
“光有好技术还不够,得让农户愿意学、学得会。” 薄振元深知技术推广的难点,为此创新采用 “田间课堂 + 实景教学” 的模式,把技术培训搬到田间地头,用看得见的成效打动农户。
在荣食康家庭农场的玉米试验田旁,一场 “实景教学” 正在进行。薄振元手持玉米植株,对比展示试验田与传统种植田的差异:“你们看试验田的玉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这就是大小行密植和水肥一体化的效果;再看果穗,每穗粒数比传统种植多 20-30 粒,千粒重也更高。” 农户们围在田边,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不时提出疑问,薄振元都一一耐心解答。
农户张福迎种了 20 亩玉米,一直采用传统 60 公分等行距种植,看到试验田的长势后十分心动:“往年玉米要么密度不够产量低,要么太密容易倒伏,薄老师这个方法既科学又实用,明年我肯定跟着学!” 像张福迎这样被 “实景教学” 打动的农户不在少数,仅今年以来,薄振元已开展田间培训 20 余场,覆盖农户 500 余人次。
三、全链条服务:从种植到销售 “一包到底”
技术落地只是第一步,让农户持续增收才是最终目标。薄振元通过创办东阿县荣康石磨面业有限公司,构建 “公司 + 农场 + 合作社 + 农户” 的合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解决 “种得好、卖难” 的后顾之忧。
1. 种植端:全程指导保增产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不仅能免费获得种子、肥料等农资支持,还能享受薄振元团队的全程技术指导 —— 从播种时的行距设置、施肥量控制,到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时的时机把握,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跟进,确保技术落地不走样。据测算,采用薄振元推广的技术后,农户每亩玉米、小麦可多增收 200-300 元。
2. 销售端:产业链延伸提价值
为避免农户 “增产不增收”,薄振元的公司提供免费储粮服务,并以高于市场价 10%-15% 的价格回收小麦,通过石磨工艺加工成面粉,再进一步制作成馒头、面条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向市场。“普通小麦一斤卖 1.2 元左右,加工成石磨面粉能卖到 3 元,做成馒头更是能翻几番。” 薄振元介绍,这种模式让小麦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农户的收入也跟着 “水涨船高”。
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合作社 7000 多亩耕地,带动周边 1000 余户农户参与,成为东阿县科技助农的典范。
四、初心不改:让科技助农之路越走越宽
“农业要丰产,科技要先行。” 这是薄振元从事农艺工作 30 多年来的信念。从最初的技术推广员到如今的正高级农艺师,他始终扎根基层,把农户的需求作为创新的方向,把田间的难题作为攻关的目标。
“以前农户种地全凭经验,种出来的粮食要么产量低,要么卖不上价。现在有了科学技术,还有全链条服务,种地越来越有奔头了!” 农户李建国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而薄振元并未停下脚步,他正在试验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防控病虫害” 等新技术,计划明年再推广 1000 亩,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兴农的红利。
从试验田的默默耕耘到千亩良田的丰产增收,从单一技术推广到全产业链服务,薄振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科技兴农” 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证明,只要把技术送到田间、把服务做到农户心坎上,就能让农业更有活力,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