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小米汽车因新车出现 “试验车” 标识一事,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多位车主在提车后惊愕地发现,车辆玻璃上竟然残留着 “测试车” 字样,这一状况瞬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公众对小米汽车的品质把控能力产生了强烈质疑。
据了解,有车主在夜间行车时,对面车辆的远光灯意外照亮了自家小米 SU7 的前挡风玻璃,“测试车” 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这让车主瞬间陷入不安,甚至怀疑自己购买到了非正规渠道的车辆。随着类似情况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曝光,越来越多的车主站出来表示自己也遭遇了相同问题,一时间,小米汽车的口碑受到了严重冲击。
面对汹涌的舆情,小米汽车迅速做出反应。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紧急出面,向消费者诚恳致歉,并详细解释了事件缘由。原来,这是工厂在对下线车辆进行例行抽检时,为方便检验员识别,张贴了带有 “测试车” 字样的静电贴。虽然在车辆交付前,这些静电贴已按流程揭除,但由于部分静电贴粘性较强,留下了难以察觉的隐性痕迹,从而导致了这一乌龙事件的发生。同时,李肖爽还表示,小米已经针对此问题对静电贴进行了改良,后续将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出现。
不过,这一解释并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疑虑。从行业角度来看,新车下线后的抽检环节虽属正常操作流程,但如此明显的标识残留,还是让人不禁对小米汽车的质量管控细节打上问号。毕竟,汽车作为一种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大宗商品,任何质量上的瑕疵,哪怕只是表面上的,都会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信任。
回顾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其成绩有目共睹。自进入汽车领域以来,小米汽车发展迅猛,尤其是在销量方面表现亮眼。2025 年上半年,交付量成功突破 15 万辆;前 8 个月,累计销量更是超过 21 万辆,8 月交付量连续第二个月突破 3 万辆大关,年度交付目标直指 35 万辆,北京亦庄工厂也在全力扩建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在销量一路狂奔的背后,质量问题却如影随形,逐渐浮出水面。
早在今年 5 月,小米 SU7 就曾因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出现鼓包、翘边现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汽车专家指出,这一问题反映出小米在设计制造方面的经验尚显不足。此后,号称采用 “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 的碳纤维前舱盖,经实际测试,性能提升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结果让不少车主感到失望,对小米汽车的产品宣传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产生了不满。如今,“测试车” 标识残留事件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小米汽车质量的担忧。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速度与质量犹如天平的两端,缺一不可。互联网造车企业虽然凭借创新的营销模式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关注,但如果不能将这份信任切实转化为过硬的产品质量,最终必将失去消费者的青睐。毕竟,消费者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汽车,最看重的还是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整体品质。对于小米汽车而言,接连出现的质量争议无疑敲响了警钟,在追求销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将质量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起完善、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一辆下线的车辆都能达到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期望。
目前,小米汽车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次 “测试车” 事件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提升的契机。希望小米能够以此为转折点,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以实际行动重塑消费者的信心,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他们也期待看到小米汽车能够在未来用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证明自身的实力和诚意。